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1389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三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欣然起行_(2)念无与乐者_(3)遂至承天寺_(4)怀民亦未寝_(5)相与步于中庭_(6)庭下如积水空明_(7)水中藻荇交横_(8)盖竹柏影也_(9)何夜无月_(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解衣欲睡,_,欣然起行。(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_?_?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谪期间,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感情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2、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盖/竹柏影也5月亮空灵澄澈,明亮耀眼,总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追梦寻思。九年级(1)班以“追寻月亮”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1)诵月亮佳句 面对美丽的月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有关月亮的名句佳联。请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月亮名句:_,_。月亮对联:_,_。

3、(2)聊月亮传说 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请简要概述一例。 (一)2018枣庄(改编)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题目。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4、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4(1)相与步于中庭_(2)月色入户_(3)是日更定矣_(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7翻译句子。(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B独往湖心亭看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更有痴似相公者。9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写景的妙处。1

5、0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将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理由。(二)2018金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天石砚铭(并序)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

6、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1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7、 而 不 足 于 形 耳1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1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15请写一个关于月夜的片段,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写作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4详解详析1(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于是,就。(4)躺下休息,睡觉。(5)一同,共同。(6)清澈透明。(7)交错纵横。(8)原来是。(9)哪(个)。(10)只是

8、。2(1)月色入户(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析 A本文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而小石潭记一文主要是惆怅、悲凉之情,这与苏轼的感情不完全一致。4解析 DA项,应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项,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1)示例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示例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示例: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2)(示例)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广寒宫

9、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一直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因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作为惩处。6(1)共同,一起。(2)门。(3)这。 (4)勉强,尽力。7(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8解析 B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等。A、C、D三项都是倒装句式。9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的答题模式是:写作手法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

11、,“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10横批:闲痴“闲”字,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了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11解析 BA项,“异”都是“奇异”的意思;B项,前一个“为”是“写”的意思,后一个“为”是“给”的意思;C项,“明年”都是“第二年”的意思;D项,“求”都是“寻找”的意思。12解析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然砚,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故停顿应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答案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3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赐”是“赐予”的意思,一般用于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