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1388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3(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田圃(p)倒坍(t)拮据(j)恪尽职守(k)B. 抽噎(y)煞白(sh) 勾当(gu) 奄奄一息(yn)C. 狡黠(xi)骸骨(hi)蓬蒿(ho) 廓然无累(li)D. 干瘪(bi)瞰望(kn) 慰藉(ji) 笑容可掬(j)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荣赝蒸馏水心无旁鹜断章取义B. 骄奢易拉罐重蹈覆辙根深地固C. 恻隐满堂彩通宵达旦融会贯通D. 臆测顶粱柱断壁残垣遍稽群籍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也许是物质

2、生活丰富让味觉麻木了吧,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B. 大明湖“明湖秀”工程于2017年底开工,工程紧锣密鼓,将于今年初一气呵成。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一下子一蹴而就的,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艰苦奋斗。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推举、讨论、表决等一系列程序,我校新一届学生会人选顺利产生B. 随着“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提至350公里,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峰C.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D. 央视朗读者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

3、、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5.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重情重义,封金挂印、义释曹操、义释颜严等情节均体现这一性格。B. 简爱中罗切斯特虽富有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的渴求者。C. “风景悄然无声地孕育了美感”,读草房子就像在看一幅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D.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传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内涵。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6.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1)_,白露为霜。_,在水一方。(诗经)(2)宁为百夫长,_。(杨炯从军行)(3)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4)欲为圣明除弊事,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5)_,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6)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7)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抒发了英雄弯弓骑射,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

5、,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

6、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

7、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

8、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1期)(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2)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3)第段画线句运用_、_的说明方法,选择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

9、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母亲的栀子花 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络绎不绝地含露绽放。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栀子花,我都不禁停下脚步,俯下身子,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

10、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过往的行人总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每到初夏,大小枝丫挂满了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经常留意栀子树的变化,到了花开季节,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栀子花就开了。”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

11、上,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羞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发髻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母

12、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工作,很少顾得上家,母亲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一要看儿郎,二要看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兴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一家人很是着急。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

13、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栀子花开,端午节便到了。五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只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时,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

14、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与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力量-_的力量,_的力量,这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爱-对_的挚爱,对_的挚爱。这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路上,在我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选自光明日报2016.8.19,作者蔡建和,文章有删改)(1)通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_关爱花树,影响我们_以花代礼,搞定亲事_(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结合语境,分析第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恰当词语,将第段结尾处语句补写完整。(4)本文是回忆母亲的散文,说说文章以“母亲的栀子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9. 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