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0987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五单元,开篇导读 如图分别是民国时期的传统婚礼与新式婚礼的照片。传统婚礼中,有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新人穿“凤冠霞帔”“状元服”或清朝旗袍、马褂。辛亥革命以后,这种传统婚礼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批接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仿效西式婚礼:宣读婚约、互换戒指、鞠躬、照相婚礼的变化反映出了中国与世界的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的。看看近现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反映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读图探新,单元综述 在西方工

2、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的影响下,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轮船、汽车等,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等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西方礼仪也使中国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民俗风情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土洋并存、中西合璧,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2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受国内政治影响、经济制约和思想束缚,人们的生活单调、呆板。 3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

3、地的变化。,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五单元,右边的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是杭州西湖儿童旅行团在启程前的合影。儿童结团旅行,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桩新鲜事,它是新式教育和新式旅游的产物,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中国传统服饰、饮食和社会风俗又受到了哪些冲击?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时空坐标,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_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等,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表现 (1)衣:“洋

4、布”“洋装”、旗袍、中山装等。 (2)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鸦片战争,(4)风俗习惯:维新派主张“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断发易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1)社会风尚:20世纪5070年代,_、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

5、要凭票证计划供应。,勤俭节约,2改革开放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_。” (3)住 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4)风俗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_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赈济灾区,巧思妙记:,一、探究问题: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

6、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 材料二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三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探究思路】 由材料一中“皆洋式也”“皆洋食也”“皆洋工也”得出结论(1);

7、由材料二中“南京临时政府”“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得出结论(2);由材料三内容可得出结论(3)。,【探究结论】 (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 (4)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5)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1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总体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

8、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3多角度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1)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角度: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9、,它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力量的影响,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潮流脱离,到逐渐与世界潮流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陆秋心在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中说:“父

10、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 A作者坚持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传统纲常伦理仍在盛行 C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一、选择题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番菜”“刀叉”“香槟”均是西餐所含的内容。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11、结合题干“最早”的信息,由此推断是清朝晚期。 答案:B,2(2015清远高一期末)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解析:题干启事反映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材料无体现。 答案:B,3(2015哈尔滨高一期中)蔡元培的第一任夫人在他33岁时去世,此时他已在知识界小有名气。面对踏破门槛的媒人,他提出“不缠足”“会识字”“意见不合可

12、离婚”等标准。1902年元旦,蔡元培与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的黄仲玉结婚。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择偶观受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 B近代中国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C蔡、黄结合仍是旧时的媒妁之言的结果 D自由恋爱方能成就幸福婚姻,解析:材料反映了蔡元培的择偶观已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答案:A,4(2015阜阳高一期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 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

13、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 B C D,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5(2015辽宁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百姓着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计划经济的形成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思想观念的解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思想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解放,这从人们的日常服装就能表现出来。

14、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

15、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从衣、食、住、行、婚俗变化方面归纳即可。第(2)问据材料中“四合院欧化”“中西合璧”的信息分析作答;据所学知识回答导致变化的外部原因。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积极影响。 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

16、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必自易西服始”“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等可知,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答案:B,2(2014福建文综,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本题考查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