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0816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词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峨嵋共比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2、、张耒、晁补之,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苏 诗,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

3、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概括。 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乌台诗案”是当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很多政

4、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的。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旷清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 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具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必修课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选修课教材中的第16课辛弃疾的作品、第17课“爱国词”,都属于此类作品。,豪放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

5、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作者生平简介,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思想上 他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作者生平简介,积极、进取,乐观、

6、旷达,创新、求实,苏轼的人生态度,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作者起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的关系,幽默诙谐,承上句“新作”, 极言油漆新,色泽鲜明,“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

7、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回忆和联想,长记:,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用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

8、描写,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动态画面,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白头翁”的形象是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

9、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用典,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

10、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主旨,鉴赏要点,全篇贯注着超旷达观的博大襟怀。 作者贬官黄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击,理想遭遇严重挫折,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压抑的。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过于耿耿于怀。但是他并不是放弃了人生理想的追求,并不是盲目乐观。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虚实结合,通过

11、联想、对比、议论来写眼前景。例如,用记忆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联想,来描写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风赋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进行对比议论等。,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 (柳永)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2.把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写景文字,要求能表现此人的豁达胸怀。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3.谈谈你对“一点浩然气,千里

12、快哉风”的理解。,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

13、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14、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芒鞋:草鞋。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

15、。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基本解读: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

16、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作者当时是“团练副使”,“不得签判公事”,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还是一个“官”,要弄一匹马骑,还是可以办到的。,但这是诗,是艺术,这里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