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0545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必修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章,课时目标导航,课堂导学探究,基础训练达标,能力提升巩固,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影响土壤组成的因素。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3学会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基础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A_、B岩石圈、C_、D_、E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整体性的表现,归纳提升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

2、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含义可用下图所示来理解:,(3)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如下: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

3、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特别提醒: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生动反映,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分析环境整体及要素的变化,关键是要找到能牵动全身的“一发”,由此理顺相关要素的变化,最后归纳到整体环境。,(3)黄河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7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试从整体性表现方面分析其成因。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沿途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且植被覆盖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一个地区某一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即黄土高原的泥沙被冲走),而到了

4、下游,因流速变缓,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河床,日积月累,致使河床升高,形成地上河(另一地区的某些地理要素乃至整体环境发生相应的改变,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4)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分析 整体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原理之一,认识该原理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应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树立整体性意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考点。应用方式主要有:某一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分析;某一地区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带来的有利、不利影响;不同地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分析。,(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合成有机物

5、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成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例如,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2014山东烟台一模)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

6、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典例剖析,(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人工降雨 B围湖造田 C开发地下水 D封山育林,解析:第(1)题,蒸腾作用减弱说明植被覆盖率减少,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作用,故植被减少会使涵养水源功能减弱,从而直接导致地表径流增加。第(2)题,因为地表径流增加是源于植被减少,故稳定径流量的措施应是恢复植被。 答案:(1)B (

7、2)D,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2)题。 (1)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2)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第(1)题,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内在联系如下所示:植被破坏云量减少降水减少土壤荒漠化。即漫画反映的是植被破坏导致区域内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变干,土地沙化更加严重。第(2)题,从图中景观来看,树桩、沙丘、稀少的矮草、微量的云层等要素都显示出该地区“干旱”的特征,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C (2)A,成土母质,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物理性状

8、,2气候与土壤,水热状况,岩石风化过程,3.生物与土壤 (1)生物是土壤_的来源。 (2) _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 _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有机物质,生物,土壤肥力,合作探究 读材P72图36“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探究以下问题: (1)图中显示出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_。 (2)土壤的组成物质分别来自哪个圈层?_。 (3)绿色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_。,提示:(1)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

9、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枢纽。(2)矿物质来自岩石圈的风化,有机质来自生物圈中生物体的积累和转化,水分和空气分别是水圈和大气圈的组成部分。(3)土壤能够生长植物,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水分、矿物养分元素等;绿色植物吸收了营养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使土壤具有肥力。,归纳提升 (1)土壤概况 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与气候、植被、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关

10、系密切。,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注: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组成,并具有团聚结构。其中矿物质提供钾、磷、钙、镁等养分;有机质提供氮素等养分,同时也提供二氧化碳;空气和水分此消彼长能影响热量,当水分过多时,土壤热量会因水分蒸发而减少。土壤处在各环境要素的过渡地带,是地表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活跃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与生物一起使地球变得生机勃勃。,(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概念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风化物能逐步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a成

11、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b.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3)气候与土壤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a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分解速度增加约7倍。,b温度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多。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是因为

12、这里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颜色发黑,故称为“黑土”。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例如,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居多且其有机质含量较少,是因为我国南方多亚热带、热带湿润气候,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有机质经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多,土壤显酸性,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较贫瘠。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例如,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

13、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见下图)。,(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矿物养分的富集和有机质的积累;同时生物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特别提醒: (1)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给地表。,(2)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的同时,还可通过对土体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3)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

14、、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见下图)。,(4)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坡度、坡向与土壤 a坡度对土壤的影响如下表所示:,b.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如下表所示: 特别提醒: 地形影响土壤厚度,以及土壤中的水热状况,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稳定的影响因素。,(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

15、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具体分析如下:,通过人类活动,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但是,如果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可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特别提醒: (1)土壤的形成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图解土壤与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3)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不一定高。 土壤肥力受土壤中水(水分)、肥(有机质、腐殖质)、气(空气)、热(热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四者比重达到一定范围时肥力才较高。土壤中单纯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肥力都不会高。,(2013安徽)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典例剖析,(1)曲线、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从降水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