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0535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第一章,课时目标导航,课堂导学探究,基础训练达标,能力提升巩固,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联系具体实例分析判断地球圈层的特征。,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基础梳理,横波,固体,纵波,固体,液体,高于,不同,界面,反射,折射,内部,莫霍面,17千米,33千米,6千米,硅铝层,硅镁层,地幔,古登堡面,地壳,软流层,古登堡面,铁和镍,液态,熔融,固态,合作探究 读教材P25图121“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2、 (1)从图中可看出,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是_、_、_、_。 (2)两种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快的是_,传播速度较慢的是_,能够通过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是_,不能通过外地核的是_。 (3)在莫霍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古登堡面呢?_。,(4)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千米,主要由各种_构成;内地核物质呈现_态,其判断依据是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和_。 提示:(1)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2)纵波 横波 纵波 横波 (3)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横波在此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17 岩石 固 纵波波速加快 地壳 上地幔顶部,归纳提升 1圈层的划分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3.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特别提醒: (1)歌诀记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地震双波分横纵,速因介质而不同。纵快可通固液气,横慢仅通固态中。介质交界都变化,转换之处界面生。如此特性可利用,“透视”地球好轻松。,(2)“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1分,从北京开往大连的129次列车,驶过唐山东北的古冶车站后,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向东疾驰。蓦然,漆黑的夜空间掠过三道耀眼的光束,随之在空

4、中留下三朵蘑菇状烟雾。3时42分56秒,强烈地震发生,列车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幸而紧急刹车,避免了车毁人亡的惨祸。”当时,列车为什么会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摆呢?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首先到达地表,产生上下颠簸;随后横波才到达,产生左右摇摆。,(3)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通过莫霍界面时突然增加指的是横波和纵波从地面向地下传播时发生的;纵波在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突然下降,横波在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突然为零也是指横波和纵波从地面向地下传播时发生的。横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永远小于8千米/秒,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永远大于8千米/秒。,(4)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的区别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

5、以上)合起来称为岩石圈。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厚度比岩石圈小。如下图所示:,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洋开始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寻找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成因。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钻探的深度只在地壳层 B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 C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 D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典例剖析,(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岩

6、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第(1)题,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第(2)题,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答案:(1)B (2)B,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显著的变化是(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

7、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完全消失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根据从地表到地心组成物质密度的差异,解析:第(1)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第(2)题,莫霍界面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第(3)题,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变化明显的地方形成了不连续界面,不连续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

8、界线。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1)B (2)A (3)C,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基础梳理,大气圈,地球,水圈,液态水,陆地水,生物圈,水圈,生物,归纳提升,特别提醒: (1)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水圈、大气圈、地壳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2)歌诀记忆地球圈层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

9、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类。 生物生存跨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读“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1)(2)题。,典例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圈层以地球的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B内部圈层即地面以下的地幔和地核 C外部圈层的分界线非常明显 D外部圈层不是同心圈层 (2)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 A厚度最大的是生物圈 B连续而不规则的是水圈 C最活跃的是大气圈 D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的是大气圈,解析:第(1)题,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的分界线并不像内部圈层那样分界明确;外部圈

10、层是同心圈层。第(2)题,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其他圈层是无机环境,故最活跃的是生物圈,且范围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水圈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答案:(1)A (2)B,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_(填代号)。 (2)A层的主要成分是_。 (3)B层占有_的底部、_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解析:从图中各圈层位置可看出,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答案:(1)A A B C (2)氮、氧 (3)大气圈 水圈,一、单

11、项选择题 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A圈层占有大气圈的底部,全部的岩石圈和水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 B

12、 C D,解析:第1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2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1.D 2.B 3.D,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横波 D无法判断,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解析:根据其最大波速约12km/s可确定为纵波。 答

13、案:A,5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解析: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波速有明显的增加,读图可知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深度约为5千米。 答案:A,6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0,180 解析:由第5题可知该地的莫霍面距地表约为5千米,即该处地壳厚度只有5千米,结合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可推断出该地位于海洋。再根据经纬度确定A选项是北京,B选项为拉萨附近,D选项是太平洋。 答案:D,二、综合题 7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是_,C是_,D是_, EDC是_,FEDC是_。 (2)地壳由图中字母_表示的圈层组成。 ABC合称_。 (3)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_层,在图中用字母_表示。 (4)C层中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G层的物质成分以_为主。 (5)莫霍面是字母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面是字母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解析:本题是把有关地球三个圈层的文字内容直观化、图像化,有助于帮助我们对课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图示所体现的数据、代号之间的关系,弄清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上地幔 地幔 (2)AB 岩石圈 (3)软流 D (4)铁镁的硅酸盐类 铁、镍 (5)B、C F、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