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20479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作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摘 要:不同于西方近代基于认识论的美学,海德格尔在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于是,美的本质等经典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认识论语境中的美原本是存在之美,存在之美在本性上关切于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存在之无。关键词:美;本性;存在;问题abstract: differs from western premodern aesthetics thought that based on epistemology, heidegger laid a foundation of ontology for aesthetics in early

2、 period. thus, the essence of beauty etc, classical questions are no more significant, beauty is only a question of being. beauty in epistemological language situation is beauty of being in origin, beauty of being relates to being- in the-world and nothing of being in nature.key words: beauty; natur

3、e; being; question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与其整个思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是世界(意义),也即在世界之中,追寻存在的意义。现象学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动,海德格尔力图为现代美学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在早期,海德格尔为其整个美学思想乃至整个现代西方美学提供了一个存在论的平台,由此展开对美的问题的探讨。一、美的本质与形而上学一般而言,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为主要对象,研究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科学。这里所说的科学是知识学意义上的,即理论的系统表达。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isthetikcs,西方美学的思想渊源

4、,由此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典美学一般包括古希腊美学、中世纪美学和近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古希腊柏拉图率先提出了艺术的摹仿说,艺术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修改了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可能事物的摹仿,美是秩序与匀称。在古希腊,对思想起规定作用的是诸神,思想的特征是理论理性,艺术与美学也离不开此影响。在中世纪,普罗提诺认为美是太一,分享神的理式,阿奎那认为美是整一、和谐与鲜明,奥古斯丁认为,美在上帝,上帝是美的根源。总之,美与艺术受上帝的规定。进入近代,美学基于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美与艺术受理性的规定。德国鲍姆嘉通首先建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康德则关注审美判断,认为美源

5、于知性与意志之间的和谐。席勒基于康德的游戏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冲动。在黑格尔那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一个感性阶段。艺术自身终结,并为哲学所替代,近代美学得以完成。近代美学把美和艺术的问题当作认识问题,一切提问与回答都被置于认识论之中。在美和艺术的问题上,认识关联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认识也并非不重要,“认识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1问题在于,认识论强调了认识的根本地位,而“纯粹认识的优先地位是认识论者的一种错觉。”2这表明,认识这种存在方式并不是在先的。与近代美学的认识论基础不同,现代美学的表现形态虽多种多样,但其共同之处在于,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还是尼

6、采的强力意志,都隶属于现代美学之领域,都是形而上学。西方美学史与哲学史一样,是一部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形而上学就存在者来探讨存在者,并由存在者探究存在者的本质,整个古典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就是这样的努力。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满的解答。关于美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从主观的、客观的、主客观的关系的、自然(上帝)的、社会实践的等维度去探究美的问题。海德格尔更是为现代美学构建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现代美学思想受存在所规定。并由此反对探求美与艺术之本质的各式各样的形而上学。二、美的问题的存在论基础究竟什么是美?一直是美学所力图回答的问题,美及其本质是美学研究中的中心范畴

7、,美的问题一直也是古典美学最根本的问题。自从柏拉图得出“美是难的”这一结论,美学就踏上了探索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艰难历程。这些探讨表征为基于认识论的命题,“一个命题是真的,这意味着:它就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3但是,命题不是真理的本来处所。正相反,“最源始的真理是命题的处所。”4这里的真理不是认识论的真理,而是存在论真理。存在真理是命题的存在论条件,一切关于美的本性的命题都必须回归存在论前提。这些探讨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海德格尔不同于西方美学史上的各种传统看法,他批判了与主客体立场相关联的各式探讨路径,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来讨论此问题。近代形而上学的形成,使美学作

8、为近代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可是,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黑格尔无疑把形而上学推进到完结阶段,但它还是完结的开端,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了结。到了尼采的形而上学,哲学才趋于完结。”5在形而上学探求美的本质的历程中,始终关联的只是存在者,而存在者的存在,尤其是存在自身,已被遗忘了。“据说,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已经知道存在是什么,以致于这个问题无需重提。然而,海德格尔为再次提出关于存在的意义问题给出了可信的理由。”6正是基于存在之被遗忘,“存在的意义问题还有待提出。”7这正是存在追问的深层原因。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不同于近代的主体论,也不同于先前的一般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理性哲学基础,

9、为美学和哲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同时,作为一种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与先前的存在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先前的一般存在论,在本性上还是本体论,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形而上学之中。在海德格尔那里,基础存在论才是本源性的,它是一般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本性基础,其自身却不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之传统。因为,基础存在论中的此在不是实体性的,也不设定一个形上本质。在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基础之上,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以及真善美的区分不再有意义,艺术的问题,关联于真理的问题,美与艺术的问题,不再属于一般的感性、理性的问题,也不再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而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此在敞开了存在者,并通达存在。同时,“唯当此在存

10、在,才有真理在。”8 当然,这不是说,此在创造了真理。倒不如说,此在敞开了真理。存在的真理优先于一般的科学真理,它之于其它真理具有奠基性作用。三、在世存在与存在之美海德格尔把美的问题建基在存在论之上,美的问题在本性上,是一个存在之问题,美的理性基础被存在所代替。近代美学中的主体,无论是创造的主体、鉴赏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得以消解。在早期,海德格尔用此在代替了近代的主体,此在是人的基础与规定,而不是人学或主体论意义上的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主体论现在已经失败,这是由于人在本质上的限定性,即人的直观依靠他自身以外的力量。”9这或许正是他强调此在的在世存在的原因。在早期,海

11、德格尔旨在探讨存在的意义问题,这基于存在之被遗忘。人们只是关切到存在者,而存在自身却被遗忘了。要追问存在,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路径。在海德格尔看来,一般的存在者由于自身之幽闭,而不可能通达存在。唯有此在这一独特的存在者,由于其敞开性,方能通达存在自身。此在敞开了世界之存在,此在不是主体人,却是人的规定,此在是经由存在者通达存在的必由之路。只有此在在,才能敞开存在者,显现存在。美与艺术问题的探讨,离不开此在。在海德格尔那里,只有存在之美的问题,没有形而上学体系。“现在看来,构思一种新的美学体系,创立一种独到的艺术理论,并不重要。现在的课题不是把美和艺术作为对象来考察。现在正是要去考虑艺术所悄悄扎下了

12、根子而被遗忘了的存在的秘密的时候,是要听从使一切存在的东西能够存在下去的存在本身的声音的时候。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10海德格尔力图回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那里,甚至比他们更本源地思考存在。此在也是美与艺术探讨的出发点,由此最终必将通达存在自身。此在的本性又是什么呢?此在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表明此在存在于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之中。正是存在规定了现代美学思想,“同时,现代美学不再基于传统美学的我感觉对象,而是基于人生于世界,在此不再是主客体的二元分离和综合,而是人与世界本原的合一,不再是我设立对象,而是我体验和经历存在。”11海德格尔所探求的美,是存在之美,它由此在

13、的在世存在加以揭示。存在之美和艺术,在世界中存在,此世界相关于世界性,即作为世界的世界。在不同思想时期,世界之涵义也是不一样的。在早期,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是此在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在中期,世界与大地之争执关联于真理。在晚期,世界则是天地人神合元合一。美与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这正是基于一种基础存在论。与现代美学的一般思想相比,海德格尔又有许多的不同。这在于,他以存在论取代了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的表现等维度,前者之于后者具有在先的规定性。四、美的本性与存在之无海德格尔消解了西方美学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西方美学之所以不能解决好美的本性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存在者中去寻求美的最终根据,

14、去规定美。在此,美的本质的问题,不再有意义。海德格尔为美的本性问题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而一切关于美和艺术的问题,都必须在存在论上得到规定,由此去探究美和艺术在存在论上的本源性。基于源始的生存论之上的存在论的根据是什么呢?对于海德格尔,“此在存在论的源始的生存论根据是时间性(zeitlichkeit)”12。时间性揭示了时间的本性,时间性构成了此在源始存在的意义。时间是使此在之存在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海德格尔在时间之维度上追问存在,建立起与生存论相关切的基础存在论。其于此,海德格尔的早期美学思想与人类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方式相区分。“世界既不是手前之物也不是手上之物,而是在时间性中到时。

15、”13时间性使形而上学失去了最终的根基,时间在时间化中成为虚无之源。此在在世关切的不是各个存在者(如灵魂、世界)之间的一种现成存在,而是一种生成关联。亚里士多德把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从此形而上学就把理性看成是人的规定。人的本性被固定化,成为现成存在物。同时,也从理性出发来探究美和艺术。与此不同,海德格尔把此在的本性规定为去存在,由此作为探讨美和艺术问题的根基。此在在本性上包含着在世,此在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相关于一整体性。生存论上的存在关系不同于范畴论或概念论上的存在关系,后者凭借理性,去规定所关涉的存在者,而只有前者才能关切此在存在结构,进而关切存在自身。此在的日常存在常常遮蔽了此在自身,

16、此在在世的三种情态是情绪、领会与言谈。情绪是此在最初的情态,领会使此在向着可能性投射自身,言谈把生存在语言上展开,使情绪与领会相关切。言谈在敞开之中陷入闲谈、好奇与模棱两可。沉沦是此在对自身的遮蔽,而畏比“怕”更根本,它关联于此在的存在自身,而不是存在者。此在之此解释为林中空地,它既显现又遮蔽。此在通过不断的剥离来融入“在之中”这一整体,而存在论上的这一整体之于认识论上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在先的、根本性的。作为美的本性的基础的存在,在本性上是时间性的,时间性使存在在本性上成为虚无,即存在即虚无,“因此时间性最后敞开为无之无化。”14美的本性也随之虚无化,美的形上本质与基础得以消解,美的存在问题不再需要形而上学的设立。存在与虚无彼此归属与相互渗透。存在即虚无表明没有任何根据,或者说自身是自身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