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0379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二子说,苏洵,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8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了解学习借鉴古代关于“名字”的文化知识和内涵。 2. 技能目标: 、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懂得生存的道理。,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启示自我人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托物寓意,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2、,我再从学情上谈谈。,作者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不中,27岁时决心闭门读书。37岁时,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说: 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给人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后来统称论说文,如马说爱莲说。,性格决定命运,古人

3、命名时非常重视其含义。苏洵这篇 名二子说写于他参加科举考试失败 后,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儿 子身上。文章对二子的名字加以解说, 针对二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二子进行 告诫、勉励,表达了父母爱护、关心子 女的一片深情。,名 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而轼 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 去,。,,,,,轼,,,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轼 乎,,,辙乎,天下之车莫不由辙,之功 者,而 言 车,,,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吾知免矣,。,-,苏洵,轼,盖,辐,轸,轮,辙,其义自见,

4、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它们)在车上都有用途,可是这轼,惟独好象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祸了!,苏轼字: 子瞻,苏辙字: 子由,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

5、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读书百遍,,轸 轼 惧 辙 与 仆,zhn,sh,j,zh,y,p,皆: 若: 虽然: 与:,都。,好像。,虽然如此。,参与。,好记性不 如烂笔头,分析课文,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

6、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

7、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

8、:“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1.苏洵的两个儿子叫什么名字?,2.苏洵给给儿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是什么?,苏轼 苏辙,苏轼起名原因: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

9、王事;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3.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名字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寓意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辙,轼,都带车子旁,和车有关;通过说明其构造在车上的功用来体现的;托物引喻。,品味他人,思考人生,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嘉祐二年(22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32岁),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42岁),罹“

10、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祐八年(56岁)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ji)城县(今河南郏县)。,品味他人,思考人生,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自号颍(yng)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 仁宗嘉佑二年(18岁)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熙宁五年(31岁),出任河南推官。 元丰二年(40岁),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八(46岁)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

11、,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哲宗元佑四年(50岁)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佑六年(52岁)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崇宁三年(65岁),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品味他人,思考人生,由苏洵给二子命名的深意以及他们的生平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知子莫若父,性格决定命运,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很巧妙地借用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诲,不但表现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且苏氏兄弟的命运与苏洵对两个儿子前途的预见全同,可见知子莫若父母吗!所以说,还要多听听父母的有益劝告。,学习了一点儿文体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回顾这堂课文,我们收获了什么?,积累了一点儿文言字词;,获得了一点儿人生感悟。,标题四,性格决定命运,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从塑造自己的人格开始,不要埋怨自己的出身低微,平凡的人同样可以活出伟大和精彩。“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就让我们从点滴的行为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的明天!,布置作业。 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涵,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