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95402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主核对】基本特征 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 兼收并蓄 理解 共同熔铸 民族特性 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凝聚力,1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1)含义:“源远流长”是相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的断代而言的,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特征之二:博大精深 (1)含义:是指它形式的丰富多彩,内容的精妙、深刻、厚重,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独领风骚”,享有极高的声誉,占据重要的地位。 (2)表现,(3)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3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

2、关系,“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之,去其恶而“北”(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汉字的演变推动中华文明进步 汉字的演变记载人类文化历史 A B C D,【解析】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从汉字的演变中能够感悟到“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说明汉字蕴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该题选A。 【答案】A,北京四合

3、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这些特点体现了(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 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 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 A B C D,【解析】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国不同区域的建筑有不同的特点,这说明我国各地文化存在差异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说法正确;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说法错误;建筑不等于文化遗产,说法错误。本题选A。 【答案】A,1.中华文化

4、的包容性,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各 民族文化,2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3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关系,高考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考查侧重于对其基本内涵和关系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融合”说法错误。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

5、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舞蹈是我国古代“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把以前的乐舞聚在一起分为雅俗两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亚诸民族和东亚邻邦的乐舞,共为七部。后来又增加为九部。其中清乐和礼乐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这一历史事实表明( ) A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比汉族发展得早 B中华民族的乐舞带有很强的包容性 C乐舞是从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D乐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解析】“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A、C、D都具有片面性,只有B

6、是正确的。 【答案】B,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B C D 【解析】引述书本材料内容。本题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违背了文化多样性原则,表述错误。 【答案】C,1(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

7、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B C D,【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符合题意;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错误。,2(2013福建卷)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

8、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我国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A正确。而不能起到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也不能汇集中华文化的大全,排除B、C;D材料未体现出来,排除。,3(2013全国新课标卷)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

9、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 ) 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 B C D 【答案】A,【解析】之所以将这幅画作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角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魅力,也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故正确。将这幅图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说明了这幅画在台湾及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说明,排除;说法明显错误,排除。,4(2013海南卷)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

10、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 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 B C D 【答案】B,【解析】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正确;该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通过他们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正确;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 热点解读,考点对接 信息点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汉字,我

11、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处理好汉字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信息点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发挥了大众传媒的优势,引起了人们对传承汉字的重视。但今天的“汉字危机”,又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发挥大众传媒在传承汉字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消除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信息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对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为今

12、天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汉字的继承与发展,使灿烂的中华汉字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永不绝迹,信息点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汉字危机”,我们应加强汉字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许多中小学不约而同将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暑假作业”,1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如果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以

13、定为( )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答案】C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汉字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故选C。,22014年10月19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荧屏揭晓,15位顶尖高手在激烈的比拼中不仅展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让人受益良多。上述材料说明( ) 汉字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汉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书写汉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A B C D 【答案】B 【解析】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体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

14、传播,故正确;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据某知名机构调查,94.1%的中国人都曾出现过“提笔忘字”现象,其中26.8%的人经常出现,“汉字危机”引发了国人的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专家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容易沉浸在方便快捷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惊讶和欣喜中,往往忽视对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旧事物”进行保护和传承,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悄悄退化;人们从狭隘的实用主义立场去看待汉字,将汉字仅视为一种书写工具,在生活中往往忽视汉字的文化魅力与文化内涵,造成汉字书写的遗忘;还有就是现在的社会文化批评出现了严重问题,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

15、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汉字危机”的出现。,材料二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就此,某校学生以“汉字听写大会能否拯救汉字文化危机”为辩题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汉字听写大会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 其理由为:“经由专家的解析,人们对汉字、词语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竞赛中的选词、命题、解释、评判,激发了参赛选手、文化名人与电视观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在观看听写大会的过程中实现了全民的自我教育,不少人已将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反方观点:汉字听写大会不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 其理由为:“把娱乐与文化混杂,往往只博得哄然一笑,而缺乏文化认识、文化诉求和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参赛选手只局限于读写记忆,却无心品读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传统经典,此活动难以承担文化重任。”“比赛中不少字词偏僻生冷,且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字词较少,缺乏时代感,影响狭隘。”,(1)结合材料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汉字危机”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说明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原因。 (3)从思想方法上为拯救汉字文化危机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