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18536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服饰 纺织印染与衣料.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朝服饰,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 第二节:唐代官服 第三节:唐代女服 第四节:唐代女妆,目录,第一节 纺织印染与衣料,纺织印染的发展,隋唐以前,我国的织染技术就已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的纺织品主要是麻织品和丝织品两大类。除了遍及全国的民间纺织业之外,唐代还建立了庞大的官府丝织业机构少府监下的染织署,署下辖25个作坊,分工精细.这种精细的分工,表明唐代纺织印染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社会消费的精益求精。,盛唐时流行夹缬,即用隋代的雕花木板夹染的方法,并在镂空板加筛网印制织物。此印花方法解决了印制封闭圆圈的问题。这种技术后来传到日本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印染技术的发展。,纺织印染的发展,正仓院传世夹缬作品“羊

2、木臈缬屏风”,日本政府为庆祝奈良东大寺建寺1250年法会用仿制的传统绞缬、蜡缬衣服表演庆典仪式,纺织品种类,唐代极其发达的生产力,自然产生出更丰富的品种,以致朝廷设置的机构都十分细化。锦、绫、罗、绮、纱、绸、絁等都是十分常见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中分别有各地的精品,如剑南、河北的绫罗;江南的纱;彭越的缎;宋、毫二州的绢;常州的绸;润州的绫;益州的锦。 在中多的丝织品中,唐代的缭绫是较重要的衣料之一。缭绫是一种有冰纹状的斜纹丝织物,为唐代的贡品,其品种也颇繁多。当时定州是产绫的著名产地,有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色绫、熟线绫等;其他产地如蔡州又有四窠绫、云花绫、龟甲绫、双矩绫、鸂鶒绫;越州有宝

3、花绫、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等;润州则有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绫,充分表明了唐代丝织工艺的高超技术,也折射出唐代社会追求绚丽多彩,雍容华贵的服装美学思想,成为盛唐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现象。,纺织品种类,缭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主题是“念女工之劳”。此诗通过描述缭绫的生产过程、工艺特点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表达了纺织女工劳动艰辛的同情,揭露了宫廷生活的穷奢极欲,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最能表现时代的风尚,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倾向。唐代文化的博采众长,追求绚丽、壮美的艺术风格,在丝织品衣料纹饰上展现得淋漓

4、尽致。 织锦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联珠纹,在团纹的周边饰有一圈小圆,如同联珠,是传统图案和波斯图案的发展与融合。另一纹饰是对称格式的图案组织陵阳公样。这种对称的纹样,包括对狮,对羊,对鹿,对凤、对马等,以图案窠为主题,围以联珠纹,中央为各种对称动物纹样,风格秀丽花美,颇具特色。此外还有散点和几何形纹饰,也能体现一种大唐的富丽和绚烂的特色。,唐代丝织纹样,初唐时多为几何图案,再缀以小团窠纹或莲花纹; 盛唐时发展为较活泼生动的小簇花和小朵散花搭花; 至中晚唐以后,出现较大变化,缠枝花、大宝相花、联珠团窠宝相花显得雄健豪迈;写生折枝花、缠枝立凤则生动活泼。此时的纹饰图案表现出唐代隆盛时期壮丽雄伟、富

5、丽堂皇的文化精神,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只是与时代相比,滞后一步罢了。,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联珠鹿纹锦,联珠纹对马纹锦,第二节 唐宋官服,唐代的官僚体制是隋代的继承与发展,官服制度也具有这一特点。唐高祖李渊为突出新生政权的权威,于成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了命令,对官服做了新的规定,从天子、皇后、太子、太子妃以及群臣、命妇等都一一规定了服装的形制,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在质料、纹饰、色彩方面形成完整的系列,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样而富丽华美。,1、冠帽类服饰与幞头,唐代冠服与古代冕服大体相同,天子冕前后垂二十四旒,衣十二章,百官从一品着滚冕、戴九旒、服九章开始,按二品鷩冕

6、、七旒、七章顺次递减,至五品玄冕、无章。此外有黑介帻、进贤冠、进德冠、通天冠等,都是古代冠制的承袭,只是外形略有变化而已。 唐代冠帽中值得注意的是幞头。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经常戴的巾帽,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均以其 为常服。幞头原名折上巾。形状。 初唐出现了“平头小样”的幞头,顶上巾子低平;至武则天朝,有“武家诸王样”,顶部高而前倾,分为两瓣; 到唐中宗至玄宗开元初(公元709公元7 1 3年)又出现了“内样巾子”,顶部大而圆,分两瓣俯向前额,其后又有“官样巾子”,顶上突高,小头尖圆而不前倾。这一时期幞头均为两脚下垂,通称为“软脚幞头”。 中唐到五代时期,幞头形制又有变化。中唐时,巾子

7、从前俯变为直立; 晚唐则微微后仰,顶部分瓣也不明显,两脚渐渐平直或上翘,称为“朝天幞头”。,1、2为隋时幞头, 37为唐时幞头 8为五代幞头 912为宋代幞头,2、体衣与品色服,体衣按功能分类,应包括朝服、公服、常服,前二者仅为正式朝廷活动时所服,颇为烦琐。丽常服则较为普遍,是帝王贵臣以至百姓的常用服装; 唐初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并对不同品级官员的服色做了规定,以服色来区别官阶的服饰,称为品色服。品色服的出现,是唐代印染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后来品色服又有多次更改。这种不断变化的服色中,既体现了唐朝对官量严格的品级制意识,又反映出唐王朝对绚丽色彩的喜好。试想满朝支置聚宴之时,姹紫烟红的服色,

8、如同一幅满园春色的富丽景象。,3靴与佩鱼制度,靴 靴本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自春秋时赵武灵王进行服装改革后,胡服引人中原,靴就成为汉族服饰中的一种,并广为官民喜好,历秦汉魏晋至隋 唐不衰。唐代穿靴颇为流 行,凡官吏将帅,文人乐士都有穿靴之好。,佩鱼 官服有佩饰,称为章服。唐代佩饰以鱼符、鱼袋为主,兼有佩龟、龟袋及其他佩饰。 佩饰以鱼为符,鱼袋也制成鱼形是唐朝官服的贯制。困鱼像鲤形,鲤与李同音,李为唐朝国姓,故以鲤鱼为佩饰。鱼符的质料根据身份加以区别。鱼有左右二形,左向之鱼放在朝廷,为两个,右向之鱼随身佩带,只一个。应诏进宫时,必与在朝的左鱼勘合,才能人宫,有验明身份的作用。后至唐玄宗时才准许官

9、员终身佩鱼,以此为荣。 此外还有一种以帛制成的鱼形佩饰,称为帛鱼,仅仅是一种饰物,无通行验证的功用。,第三节 唐代女服,唐代在思想文化上继承魏晋南北朝的遗产,包括其中外来的非汉族文化也一同继承下来,加之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中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容纳不同思想意识和义化形态的社会背景,这对女服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致使女服出现了丰富多彩雍容华贵的服饰造型。,上衣,1、襦、袄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袖子窄小。这一样式起于魏晋,至初唐仍流行,到盛唐后渐少。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的侍女就是这种服饰。另有长袖襦,后者不如前者多。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宽松,也有夹衣和棉衣,窄袖与长

10、袖之分。领型除交领、方领、圆领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以对称翻折的庄重造型,突出人物的头部形象;领和袖口都加以纹饰,或镶拼锦绫,或金彩纹绘,或刺绣纹饰,显得华贵富丽;衣身也有绣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晚唐温庭筠词),就是描写青年女子的襦服绣饰。,2、衫 衫是单衣,有袒胸贯头、对襟和右衽大襟三种,袖子分窄袖与大袖。有时人们把襦和衫联称,叫襦衫或衫襦,有所不妥,应予分开。 衫中最具唐人风格的是袒胸窄袖衫,另有大袖形制,为盛唐宫中贵族女子所喜好。,3半臂 顾名思义,半臂是一种短袖或无袖的上衣,可穿于内外,内者衣短,外者衣长 大多及于腰间。可突出女性身材。领有斜领和直领之别,4、帔帛 帔帛是唐

11、代女子常用的一种披巾,是与上衣相配套的一种装束。一条轻纱罗裁成的宽幅长巾,印染或织绣花纹图案,披绕双肩或背后,两端左右下垂,参差不齐,也可绕于臂上一副轻柔潇洒风情万种的韵味。 帔帛实际上是一种女性着装的饰物,自秦汉时已有之,唐代形成风气,影响波及两宋,明清以至民国都有女性用帔帛装饰,后来演变成披巾、围巾,二、下衣及鞋履,1、裙 隋至初唐时女子多穿长裙,长裙曳地,裙腰及胸,下摆圆弧裙形瘦窄,妙肖形体。裙上二多绣花纹,色彩斑斓。长裙的裁制有用5幅丝帛的,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 2幅的。多幅长裙有单色和多色之分,多色称为间色长裙或裥裙,以朱绿、朱黄、黄白相间者为常见;单色裙则以红、紫、黄、绿

12、、青及白色为流行色。 盛唐时还流行花笼裙和百鸟裙。花笼裙是用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一种花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形状,罩在它裙之外,为短筒状。百鸟裙是将多种鸟羽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色泽艳丽,变化无常,不同角度和时间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这种裙子十分昂贵,计价百万,但为贵族妇女所喜好,竟相仿效,可见唐代贵族妇女对时尚服饰追求的极端心理。其他裙从唐人诗中可以得知,如荷叶裙,以及郁金裙、石榴裙等等。 中唐至五代,裙的形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裙下摆加长,裙围加宽,而且多制褶裥,盛唐时代社会对女性以健美丰硕为上网,至中晚唐尤为如此,女性多褶的宽裙自然流行,宽大即能适

13、体,行走时又飘然,显出女性的柔美。,2鞋履 妇女鞋履大小与男子大体相似,但鞋头作风头形,所谓“碧镜缃钩,鸾尾凤头。”鞋履有别。此外也有草履和靴,一为民间所着,一为宫中侍女所着,或乘骑女子、歌舞者所着。,三、女着男装与胡服,隋末唐初始至盛唐时期,妇女着男装或胡服是封建社会兴盛期服装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空气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由度很大,二是受西北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服装的影响,三是妇女猎奇心理和趋同求异的服装规律的内在作用。 胡服中最为妇女喜好的是羃li、帷帽、胡帽和靴。唐代女子骑马之风很盛行,尤其宫廷仕宦女子竞相骑马为乐。,虢国夫人游春图,帷帽,第四节 唐代女妆,1、髻 最为突出的是回鹘

14、髻。此外还有乌蛮髻、椎髻、双垂髻等,也源自西部民族继承传统发髯也是唐代妇女和其他发式争艳的一种手段,主要发式有倭堕髻,高、低髻、抛家髯、花髻等。 倭堕餐是从汉代堕马髻发展而来,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其偏向一侧,再用簪固定。知晚唐时这种发式仍在女子中出现。 高髫指发髻高耸,先在都城女子中流行,后传到各地,形状也多样。高髯使人身材显得高挑,可弥补体硕个矮者的视觉上欠美的不足。高髻的流行,导致假发出现,进而发展出以木质、纸质制成的发髻,演化成首饰。高髻的流行又使插花戴梳之风应运而生,于是有了花譬。 至于抛家髻,则是强调两髻报面,顶如椎髻的一种发式。,一、发式,2鬟与鬓 鬟与髻的区别是鬟为

15、中空而作环形,髻是实心的盘挽造型。鬟大多为青年女子所梳,面多以双鬟为时尚。 其中双鬟下垂者,多为侍女奴婢,双鬟高置者,则是贵族女子的身份标志。 处于头部两侧耳前的鬓发,至隋唐有两博鬓风行。步摇鬓则从长鬓中分出。两鬓发下垂分出多枝,行走时能随步丽飘动,故名。甩假鬓往往是贵族妇女,即所谓两博鬓,鬓上饰有金钿、翠叶等首饰,以示贵贱。这类鬓多为后妃、命妇在礼仪场合使用,并与发髻、服饰等相配,一般士庶女子不得用。,二、发饰,发饰是指头发上的多种装饰品,最初男女束发为髻,用于固定头发的簪笄都是十分简单的树枝、竹棍、骨针、藤条等,还无装饰作用。 后发展为在固定头发的功用上增加了美化的功能。材质、花纹、雕饰都

16、逐渐提高了,并发展出一些纯粹用于装饰用的发饰,大大增加了女性的美感。唐代的发饰也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包括簪、钗、步摇、钿等主要饰物。,1、簪,簪是单股的长针,装饰部位在簪头。材质比较丰富,有金、银、玉、玳瑁、犀角、翡翠等等。贵族女子竞相奢华,在发簪上可见一斑。,唐代银鎏金簪子,2、钗,装饰的部位在钗头,最常见的为凤形,即金凤钗,另外还有金雀钗、燕钗等。钗名 除了以雕饰形象命名外,还有以材质为名的,为玉钗、牙钗、金钗、骨钗、荆钗等。 材质不同,也表明使用者身份地位或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贫家女则有木制钗的,荆钗即为木质,后成为贫家妇的代称。,唐代复原菊花花纹钗,3、步摇,步摇是垂于钗头的饰物,上有珠玉,钗于头上,步行时随步而摇动,显得人婀娜风姿。 步摇以金玉翻成为多,较次的有银、鎏金、贴金、金镶玉等。垂珠为玉质,五色相间而贯穿,也有单色的。李贺老夫采玉歌中的“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诗句折射出唐人对玉的需求量之大,步摇也正是其生产的主要饰物之一。 步摇的功用已纯为装饰。顶端也雕有风,雀,花,蝶等形象,插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