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71616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高职院校毕业生蓝领职业论文摘要:大学冲.结构性过剩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笔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架构,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耳、业的内在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结构性过剩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本科大学毕业生将来希望从事白领职业,相对于本科生,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于从事蓝领职业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要提高民族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自身的客观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从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

2、择问题人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架构,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1研究架构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研究平台,搭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就业能力,再通过职业选择相关文献整合后建构出整体性的研究架构(图1),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行为模式。以下分别就各层面的假设做说明。2研究假设行为态度根据原始的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可知态度是个人对某种行为的信念也是决定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态度是依据人们对行为结果所产生的知觉偏好或厌恶的研究均支持在职业选择的内容当中,对于目标职务的喜好程度与正反向观感会影响求职者追求工作的强度。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

3、从事蓝领工作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行为意图。行为的主观规范个人的主观规范会受到重要关系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已婚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动机与强度会受到伴侣与家人的压力影响职业选择的权衡,将兴趣与成就感涉及工作满意等考虑因素放在现实因素之后。套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在工作搜寻的内容中显示,男性感受到养家活口的压力会促使男性工作者在工作搜寻的态度较为积极。在大学生的职涯选择时。美国大学生往往较愿意从事具有独立创意、冒险性的工作。而相反,中国大学生权衡的因素中,职业选择同时要满足自己的期望与顾及家人的感受。因此、本研究推导出假设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从事蓝领工作的主观规范

4、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行为意图。认知行为控制在理论建构时曾阐述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两者关连性,内容上支持若个体的认知行为控制能力愈强,自我效能也会越高,反应出行为者本身自信心的强弱,因此认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大成就出的行为可能性也越高。而高自我效能面对生涯选择时,焦虑感较低、对自己的认识较深入更比低自我效能者能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三: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行为意图。就业能力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就业力不是保证就业的能力,而是提高工作取得的可能性。主要是以个人自我认知的心理层面(我可以做的)与工作现场愿意提

5、供的劳力缺口(a司所需要招募的)的交集。这个层面有三个构成要素:a.工作者对职场现况的认知与自己的因应方式。h.工作者本身的属性,特质与专长。c.工作者所拥有选择工作的工作弹性与转换工作的自由度。在就业力衡量指标的层面当中加入系所专业领域与学校声望排名,保留就业能力的自信心与外部劳动市场因素。本研究欲比较高职院校中,就业能力是否会影响选择蓝领职业或非蓝领工作的行为意图(图2),因此提出假设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外部就业能力越高越会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非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3研究变量的选定自变量定义:研究变量包涵了计画行为理论层面(从蓝领工作的意图、态度、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认知就业能

6、力层面(包含学业成就、学校声望与自陈式就业能力)。问卷记分方式则依据理论采用liken量表分析,分数越高代表越同意该问项。行为意图行为意图是个人想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观机率也是测量个人想执行某种行为的程度。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定义行为意图为:“欲从事蓝领工作的意图”。在问卷中共有三题,例如:我会选择(5分代表非常有意愿、1分代表完全没有意愿;)以技术工人作为我的职业。行为态度态度是依照行为结果的喜好而定。在问卷中则转化为符合职业选择内容的题项。例如:我认为成为技术工人是:(5分代表非常有价值的、1分代表非常没有价值的)。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测量个体从事特定行为时,重要关系人对该行为的感受与对行为者的压力

7、。因此,本研究对主观规范的题项中包含了家人与亲友的压力,例如:我的家人认为我选择技术工人为职业是:(5分代表非常应该的、1分代表不应该)。就业能力本研究采用等学者所建构的自陈式就业能力量表,题项中针对大学生在学校主修的科日与就业市场缺口是否互补、学院声誉对求职的影响力、对于就业市场的与就业现况提问。例如:我认为学校声望会是我找作的竞争优势(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以及我所就读的科系在专业领域中有,:1越的声望(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等等。4研究过程根据前文所描述的研究架构,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回收与样木特点本研究共发放(400)份问卷,以河南职业技末

8、学院部分学生为问卷对象,在扣除规则性填答、部分未填答之(128)份后,共获得(21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8%)详细样本回收情形见表1问卷信度检测研究中所用的衡l量工具,必须具备良好的效度与信度,才能反映出实际的问题与情况,因此本节将就量表层面进行信度与效度两方面的分析,从而说明本研究所使用衡量工具的适用性信度分析信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的正确性或精确性,也是指对同一或相似母休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最常用来检定尺度量表的信度方法即为(a),其值乃用来衡量同概念下各项日间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当a值介砖一时表示衡最标的之信度为可接受,若a值大般 时表示衡从标的信度相当高 本研究衡%ei变

9、数之a系数值如表2所示,其中“行为意图”层面为 ,“行为态度”层面为, 主观规范”层面为,“行为控制”层面为 ,而“就业能力”层而为;各变数之(a)值铃在以上,显示同一层面中各项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均已达到可接受范围,亦即本研究所采用之变数量表信度大致良好。兹将详细信度分析见表2效度分析效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妥当或有无偏差,问卷中衡量项目能够涵盖研究主题的程度,取决于研究者主观的判断本研究问卷内容中所有问项,都是依照相关研究文献搜集整理,通过仔细推敲,以及与指导教授反复讨论修改后而形成的在问卷正式发放前,预先邀请多位学生进行预试,以避免任何含混不清或误解之处,与确保问卷的用字、顺序与意

10、义得适切性,因此本研究的问卷的效度应该是比较高的。因素分析针对大学生对选择职业意图的影响囚索,使用作为分析平台,通过主成分分析并配合最大变异法的转轴力一式。从数学的观点看,当问卷的kmo位大于时,该资料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共萃取得到十个因素,累积变异量为67%研究分析与假说检定相关分析表3为本研究中行为意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与就业能力等变数两两之问的相关分析,由相关分析的结果皆能符合先前的假设1,2,3,但行为意图与就业能力之相关系数则未达显着水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厂回归分析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模型与相关假设,因此对模型中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

11、4所示。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本研究结果支持假设一、二、三、但不支持假设四,现将本研究假设得验证结果汇整于表55研究结果根据受试者在问卷的得分情形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并以研究法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考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如下: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根据回归分析,1值为,影响结果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旅领职业的行为意图,早现支持结果研究支持在职业选择的内容当中,对于目标职务的有好程度与正反向观感会影响求职者追求工作的强度。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根据回归分析

12、,值为,影响结果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呈现支持结果个人的主观规范会受到重要关系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已婚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动机与强度会受到伴侣与家人的压力影响职业选择的考量,将兴趣与成就感涉及五作满意等考虑因索项次放在现实考虑因素之后。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根据回归分析,值为 ,影响结梁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呈现支持结果计划行为理论建构时曾阐述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两者关连性,内容上支持若个体的认

13、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强,自我效能也会越高,反应出行为者木身自信心的强弱,因此认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大成就出的行为可能性也越高而高自我效能而对生涯选择时,焦虑感较低、对自己的认识较深入更比低自我效能者能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的外部就业能力越高,越会促使大学生选择非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研究结果不支持有关此项研究假设,t值 ,影响结果为隐性。可能之原因本研究是以日前在读的大学牛为研究对象,因此日前学生在表达上并无法明确表现其态度与能力之连结性,此外,由于日前就业环境不理想、再加上蓝领职业传统上被视为不稳定,学生在思考选择未来职业的情况时,只会将蓝领职业列为选项之一。本结论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的单纯工作取向,并不考虑其外部能力,因此,可能无直接性的连结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