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70815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的论文【关键词】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含量测定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新药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中药,主要包含新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以及复方制剂等。其中,有效成分新药的药用物质基本清楚;与化学药类似,不同点是:中药有效成分中的杂质大多为主成分的结构类似物,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大多相似,故对限度控制的要求相对较低;有效部位新药的原料药中一般至少含有50%以上相同结构类型的有效成分,其余部分的成分大多不清楚,而中药复方制剂是由多个原料经提取加工制成的,其中有效成分大多不明确,且所含成分的种类多、含量低,在对相关成分进行分析时

2、,分离难、干扰大。这些使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具有与化学药不同的特点。1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探索性相关基础研究如需明确特定中药中大致含有哪些成分或哪些结构类型的成分、该药品中什么成分是可能的活性成分、什么分析技术和方法适合于中药的成分分析等,这些工作属新药研究中基础性研究的范畴,也是探索性的工作。有了充分的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撑,才能建立起可控性较强的质量标准。回顾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是基础研究建立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指标推动着中药质量标准的水平不断提高。质控指标的选择选择质控指标时需考虑以下问题:哪些成分与药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相关?拟分析成分是否具有代表性和专属性?

3、对照品是否能够获得、现有技术条件是否适合?需尽可能将质控指标与中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关联起来,不断探索新的质控指标。如妇科腔道用固体制剂,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ph检查项,避免因药物的酸碱性偏离正常生理状态过多而产生不良影响。拟采用苷元类成分为质控指标的,需考察因苷类成分的不稳定而带来的影响。分析方法的研究质量标准中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是探索性的工作。中药所含成分较复杂,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研究,尽可能排除干扰,建立具专属性的分析方法。从历年来新药转正标准所收载的分析方法看,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等不断减少,而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不断增加,中药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及准确性增强。同时,一些新的方法也

4、在中药分析中得到应用,如用于多糖类成分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检查、用于注射剂的指纹图谱等。生物学方法研究近年来,为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可控性,有人参考药物活性筛选、体外药理学实验等方法,在生物效价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有人采用对感染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细胞保护作用等为指标,对中药的生物效价进行了考察1-2。杨氏等3采用缩宫素作为对照,以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幅度为指标,建立了益母草制剂的生物检定方法。此外,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tlc-bioautography)法是一种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方法,也有人尝试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4。阶段性药

5、物发现阶段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根据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为工艺路线、工艺参数的选择等提供初步的定量分析指标和方法,此时的分析方法不要求非常准确,一般不需进行方法学验证。临床前研究阶段需研究建立完整的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用于临床用药的质量检验及初步稳定性考察。此时,应进行必要的方法学验证,并关注药材质量、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制剂质控指标的影响,关注药效及毒理研究用样品在质控指标上的差异,关注多批次中试样品检验结果的差异。质量标准中某些小的缺陷可以放在临床研究期间完成,如某些药材的鉴别方法研究等。临床试验阶段需在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根据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进展,对新发现的有效

6、成分、毒性成分等进行研究,并将其质控方法补充到质量标准中。此时,应关注临床试验用样品与药效及毒理研究用样品在质控指标上的差异,并注意观察药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质控指标的相关性。批准生产上市后应关注期临床试验中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质控指标的相关性;关注药材质量的波动对制剂质量的影响;关注大规模生产后生产工艺参数及设备等的波动对质控指标的影响;必要时应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及工艺验证工作,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并在质量标准中增加质控指标,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此外,还需要结合现代研究的进展,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指标,不断完善质量标准。针对性有效成分中药有效成分新药是从动植物中提取

7、的天然的单一成分,其含量大于提取物的90%。此类中药质量研究的重点在于:有关物质、异构体、晶型(不同晶型的溶出行为、吸收程度等可能不同,溶解度低的成分需重点考察)等,口服固体制剂还需对溶出度等进行考察。有效部位中药有效部位是从单一动植物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其有效部位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建议对提取物中构成有效部位的成分进行研究,如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等方法,说明提取物中有效的一类或数类结构类型的成分含量之和大于50%。此外,还需对共存杂质成分的性质进行研究,避免其对有效部位含量测定的干扰。复方制剂中药复方制剂所含成分复杂,且有效成分不够明确,难以通过终点的质量检验来全面反映产品

8、的质量,需要研究建立药材、中间体、制剂的质量标准,从影响药品质量的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标准研究中应采用多种质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药品的质量。除对单一成分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多成分进行整体的质量控制(如指纹图谱、生物学方法等),并尽可能选择与有效性、安全性相关联的指标。关联性与药材的关联药材的质量与制剂密切相关,只有采用质量稳定的药材投料,才能保证不同批次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在中药新药的研究中,建议固定药材产地、采收期及质量要求等,并完善药材质量标准。如当制剂质量标准中建立某成分的质控项目时,需在相关药材质量标准中增加相应的项目。与工艺的关联工艺与质量标准研

9、究密切相关,如采用水提工艺的制剂,其质量标准中应以水溶性成分为含量测定指标,若以脂溶性成分为指标会使提取的目标物与质控对象错位,使质控失去意义。复方中药制剂采用多个工艺路线的,应分别建立质控指标。如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工艺,需要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查方法。与有效性的关联对于中药有效成分以及有效部位新药,应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含量测定项,并规定其合理的含量范围,以保证制剂的有效性。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复方制剂,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指标成分的质控方法,以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药品有效性的相对稳定。与安全性的关联对于含明确毒性成分的中药,应在质量标准中

10、建立毒性成分的质控方法,并规定其合理的限度,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需在质量标准中规定其合理的含量范围,使其在发挥药效的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质控指标的选择质量标准中质控指标选择的常见问题是:质控指标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脱钩;质控指标的专属性较差。质量控制应尽量选择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指标。若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明确,并具备检测条件的,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相应成分的质控方法,如士的宁、乌头碱、芍药苷、黄芩苷等;若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明确,但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可将理化性质相似的指标成分作为质控指标,如风湿定胶囊处方中八角枫所含毒黎碱难以获得对照品,

11、可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若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均不明确,可考虑结合工艺、处方药味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成分为质控指标,如水提工艺的可选择极性大的指标成分,醇提工艺的可选择极性小的指标成分,同时应考虑优先测定君臣药所含成分。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质控方法,如治疗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中药,可以将制酸力检查列入质量标准,将药品制酸的作用大小与体外消耗盐酸的量关联起来。质量控制指标也可采用与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生物学方法。质量控制指标应具有专属性。如绿原酸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种药材含有绿原酸,如吴茱萸、金银花、贯叶连翘、乌骨藤、菊花、杜仲、忍冬藤、蒲公英、桑叶、石韦、茵陈、小蓟、白茅根、红

12、毛五加、乌梅、杏香兔耳风等。如果在含有以上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中都以绿原酸为质控指标,不考虑绿原酸与适应症的关联,就很可能使质控指标偏离药品的有效性,并降低质控的专属性。需根据品种的特点进行研究,如百令胶囊的质量标准中,建立了对照药材、腺苷、尿苷同时对照的色谱鉴别方法,提高了质控的专属性。含量测定限度的确定中药质量标准含量测定限度确定的常见问题有:限度确定考虑的因素不全面、限度确定不合理、限度表述不规范等。中药质量标准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限度的确定,一般需考虑以下因素:临床用药的要求、确定工艺条件下的转移率、药材中的含量、成分的稳定性、多批中试产品的实际含测数据等。对于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建

13、议规定其合理的含量范围,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中药成分的转移率应基本稳定。药材中相应成分的含量状况直接影响到制剂的含量高低,需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产地、采收期、质量要求等,并采用与大生产要求相同的药材进行中试研究,以此为确定限度的参考。对于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成分,应关注拟定包装材料及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考察结果。如丹参酚酸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丹参素,若在质量标准中仅规定丹参素含量的低限,难以真实反映药品的稳定性,所以,应规定丹参素的合理含量范围。目前,大多数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含量测定项下,仅规定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低限,若能够在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中规定

14、其含量的上下限,将有利于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相对稳定。当然,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限度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用加强药材质量控制、药材混批勾兑投料、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等方式,减少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波动。分析方法研究鉴别试验鉴别研究的常见问题是鉴别药味数少,鉴别方法的专属性较低。研究中有的未严格按制法制备阴性样品,难以排除处方中其他药味的干扰;有的显微鉴别特征不明显。此外,大多未对与鉴别药味相同科属的其他药材或混淆品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的鉴别方法难以对处方药味与同科属药材或混淆品进行区分,建议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特定药味的特征,提高鉴别的专属性。含量测定由于

15、中药成分复杂,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时,需对待测成分的峰纯度进行检查,以避免可能的干扰。分光光度法目前多用于有效部位中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该方法应用中应加强样品的前处理,合理选择阴性样品,尽可能排除其他成分的干扰。如待测成分为总黄酮的,可用聚酰胺柱处理;为总生物碱的,可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此外,总多糖的含量测定应排除单糖的干扰;采用定氮法进行总蛋白的含量测定时,也应排除非蛋白氮的干扰。方法验证质量标准中需要进行验证的分析方法有:鉴别试验、限量检查、含量测定,以及其他需控制成分(如残留物等)的测定。中药制剂的溶出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检测方法也应做必要的验证。此外,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检查等,必要时也应进行方法验证。自检与省所复核我们曾统计过121个申请注册中药品种的自检含量测定数据及同批号样品的省所复核数据,并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采用的指标为自检与省所复核数据的偏差程度(n)(2x1x2/x)100%(x1:省所复核数据;x2:自检数据;x:省所复核数据x1与自检数据x2之和)。结果,n5的品种数为40个,5结果显示,80%以上样品的自检与省所复核数据的差异在20%以内,其余的相差较大,甚至有的自检含测数据与省所复核数据的偏差达到60%以上,提示部分药品质量标准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