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68842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论文摘要: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它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而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以有效协调的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启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能为我们现阶段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益的理论指导。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引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2、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

3、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

4、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

5、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1静态的观点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

6、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2动态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

7、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代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

8、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社会主义

9、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

10、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

11、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

12、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

13、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

14、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的城镇居民和%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XX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万起, 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XX-20XX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亿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

15、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 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

16、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 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 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 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反社会人格”; 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 极端的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 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 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彩票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一夜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