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68416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 聊斋志异 黄九郎 的 同 与不同的论文摘要:黄九郎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卷三中的第十一篇作品1131。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人们思想的渐渐开放,人们对这篇曾经被无意或故意忽略的故事渐渐产生好奇并加以关注。试图通过比较黄九郎与清代其他涉及同性恋的小说,以及与其他以人狐同性恋为题材的故事的不同,进而分析黄九郎一文的特别之处。关键词:聊斋志异;黄九郎;同性恋;狐提到聊斋,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批判科举表达对世俗的不满,或是里面美丽的鬼狐精怪和人类的爱情故事,但却对里边涉及同性恋的故事关注甚少。也由于这个话题的敏感,很多版本的聊斋志异并没有收录黄九郎这类的文章,更不要说给百姓大众看

2、的白话版的聊斋了。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聊斋中同性恋的研究空白,直到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对这些故事加以关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百姓读者在近几年才对黄九郎这个故事有所耳闻。聊斋中涉及到同性恋的故事远不止一两篇。其中,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完整的主要有黄九郎、封三娘、念秧、嫦娥等。还有一些是情节简单,只是轻描淡写地陈述一个事件,并未做过多文学性描写的故事,如男妾、男生子等。其中三篇黄九郎、封三娘、绩女为描写人狐同性恋的作品。这里,我们着重分析黄九郎一文的特别之处:一、黄九郎与其他清代同性恋小说的不同在清代,男同性恋小说甚为盛行,很多著作都或多或少的对同性恋进行过描写,如:在与聊斋并称“清代文言短

3、篇小说双美”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中,纪昀在作品里描写涉及同性恋的故事多达三十多处,“娈童”二字频繁出现;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读者也不难发现此类描写,如: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等;而陈森的品花宝鉴更是整部作品都是以同性恋为主题,因此曾经成为禁书。此类小说作品还有很多,更不用说一些其他的诗词、杂剧了,这里我们暂且不提。然而,这些古代众多的同性恋题材的作品似乎给了我们些许错误的暗示,那就是:中国古代相较于中世纪欧洲以及现代中国,对同性恋似乎有着相当宽容的容忍度。因为在中世纪欧洲,对被发现的同性恋者是处以极刑的;在现代

4、中国,受西方宗教文化等影响,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排斥甚至歧视的,并不被社会的道德观普遍接受。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宽容”是一种肤浅的误解。真正被宽容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现象,而是拥有权力地位那一小部分人对男色的玩弄。豢养娈童似乎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权力的象征,乏味生活的游戏。其中,“娈童”也并非真正的同性恋者,纪昀在阅微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中写道:“娈童则本无是心,皆幼而受绐,或势劫利饵耳。”在我看来,黄九郎与以上提到的几个著作相比,是一篇较为特别的作品。因为它既与它们有相同点又与它们有更多的不同。它们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故事中都涉及到了男性间的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受方也多为相貌清秀、阴柔、年方二

5、八左右的美少年(只有个别篇章例外,如阅微中的几篇有六十岁的老翁)。而不同点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黄九郎与何师参地位的平等与清代其他大多数同性恋作品相比,黄九郎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黄九郎和何师参二人的关系并非建立在不平等的上级与下级的服从关系之上,而是平等的两情相悦的基础之上的。黄九郎是来去自由的自由身,并非一般达官贵人喜好豢养的小厮、娈童。这点充分体现在文中作者曾数次生动地描写了各种情况下黄九郎与何生的分离:有初次见面,何生的“翘足目送,影灭方归。”;再次见面何生恋恋不舍地看九郎“唯唯而去。”;何生求欢未果九郎的“晨星荧荧,九郎径去。”;顺从了何生苦苦哀求的九郎“揽衣遽起,乘夜遁去。”等等。而

6、其中,黄九郎曾多次拒绝何生的请求。这种可以拒绝的性权力在其他作品中是鲜有出现的。2.何师参对黄九郎的情谊作者用“神出于舍”描述何生对黄九郎的一见钟情。此后,何生便经常等在家门口,为了能多见九郎一面。在这其间,何生曾多次把九郎拉入家中,甚至请求九郎留宿,数次“苦求私昵”。虽然如此,何生却从没真正强迫过九郎,甚至每次遭到拒绝后也只是害怕九郎从此消失。这在其他作品中是很少能看见这种施事方屡遭拒绝后还患得患失、一病不起的情节的。在九郎看来“乃此之为,是禽畜而兽爱之也!”可见九郎虽为狐男,性格却是天真单纯的。但后来,九郎被何生执着的情谊所感动,也想报答何生这份真诚的恩情,说道:“区区之意,实以相爱无益于

7、弟,而有害于兄,故不为也。君既乐之,仆何惜焉?”终遂了何生的愿。像何生这种对于受方执着的追求是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对于受方肉体的单纯占有,这在清代是比较少见的。3.自愿的黄九郎在这篇作品中,九郎与何生的关系不是屈服,也无关利益,他们在地位上完全平等,在精神上互相爱慕。而九郎先前之所以多次拒绝何生,也是为了何生着想,九郎对何生说:“本不忍祸君,故疏之;即不蒙见谅,请勿悔焉。”此后才频繁与何生相见。何生生前,九郎就曾劝诫过他“我实狐,久恐不为君福”,并不希望看到何生因为自己受到伤害。何生死后,九郎“痛哭而去”,可见他对何生并非只是为了给母亲换药委曲求全,而是真情实意,自愿献身的。二、黄九郎与一般人狐题

8、材同性恋作品的不同较早出现描写人与狐之间的同性恋小说的作品,是明代万历年间钱希言的狯园。狯园卷十一狐妖中记载:“(万历)癸丑春,杭州猫儿桥有一雄狐,每日至晚变为美少年,迷惑往来淫夫,有独行者便随之去。杭人多好外,见辄引归。淫狎日渐,瘠成病,乃知狐祟所为。”这里描写的是狐男魅惑人类男子的故事,且带有故意害人之意。这也是多数同性恋志怪作品的写作倾向:雄性妖精要么害人,要么报复男性,旨在劝诫男风;而其中狐男、蛇精、猴精等古人认为性淫的动物,经常背负着这类负面的角色。如阅微卷十三中的一则奇事:一佃户年近六旬,独行遇雨,雷电晦冥,有龙探爪按其笠。以为当受天诛,悸而碚,觉龙碎裂其裤,以为褫衣而后施刑也。不

9、意龙捩转其背,据地淫之。稍转侧缩避,辄怒吼,磨牙其顶。惧为吞噬,伏不敢动。移一二刻,始霹雳一声去。呻吟塍上,腥涎满身。幸其子持蓑来迎,乃负以返。初尚讳匿,既而创甚,求医药,始道其实。耘苗之侯,妇众矣,乃狎一男子;牧竖亦众矣,乃狎一衰翁,此亦不可以理解者。此处写了一件孽龙淫老汉的故事,让人觉得相当荒谬,似乎找不到合理的解释。而纪昀则利用这种人们觉得不可理喻的事件营构因果报应的故事,以达到警戒下愚、惩恶劝善的目的。2而黄九郎所描写的情节则与一般的人狐题材同性恋小说相反,是讲人类男子迷恋善良的狐男故事:黄九郎是“年可十五六”的男狐,何师参是“素有断袖之癖”的人类男子。尽管作者没用过多的笔墨描写黄九郎

10、的相貌,但却在描写与之随行的妇人时用“意致清越”四字作为铺垫,加上九郎本身的“丰采过于姝丽”六字,清新脱俗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似乎有意塑造一个与一般狐类有着本质区别的形象就是他的美是干净清透的,同时他的性格也是善良纯洁的;不似一般狐类的妖媚、恶毒、不怀好意。黄九郎与聊斋中其他一部分同性恋作品相比,是一篇情节饱满完整的作品,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的很完整。故事可以以何生的死为转折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何生对九郎痴恋;后半部分的何生(太史)听从了九郎的劝诫,娶了九郎的表妹,并且利用九郎铲除了政敌。作者用他一贯生动、细腻、简练的语言文字,对早先何生对九郎的迷恋进行了充分强烈描写,何生甚至

11、“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而九郎的善良机智,也值得何生如此的奋不顾身。这体现在好多细节中:九郎对何生的求欢即犹豫又矛盾的心理,不忍因何生对自己的喜欢而伤害何生,又禁不住何生的苦苦哀求,这是九郎的善良所在;在小说的后半部,九郎为了重生的何生不再次被折寿,介绍了“娥眉秀曼,诚仙人也”的表妹为他“分忧”,尽量保全何生的幸福;九郎甚至为了何生,牺牲自己、冒然去勾引何生的死对头秦藩,半年时间里忍辱负重,直到秦藩一命呜呼,并且拿走了他的家产回来,为何生报仇。与一般同类作品还有所不同的就是,在黄九郎的结尾,作者直接加入了己对同性恋或者准确的说是对同性间性行为的“笑判”:男女居室,为夫妇之大伦;燥湿互

12、通,乃阴阳之正窍。迎风待月,尚有荡检之讥;断袖分桃,难免掩鼻之丑。人必力士,鸟道乃敢生开;洞非桃源,渔篙宁许误入?今某从下流而忘返,舍正路而不由。云雨未兴,辄尔上下其手;阴阳反背,居然表里为奸。华池置无用之乡,谬说老僧入定;蛮洞乃不毛之地,遂使眇帅称戈。系赤兔于辕门,如将射戟;探大弓于国库,直欲斩关。或是监内黄,访知交于昨夜;分明王家朱李,索钻报于来生。彼黑松林戎马顿来,固相安矣;设黄龙府潮水忽至,何以御之?宜断其钻刺之根,兼塞其送迎之路。1135这段判词中,不免有许多不雅之词,难登大雅之堂,但我们也能通过这段文字的字面意义推断出作者蒲松龄对同性性行为的态度。作者认为,男子同性恋是大逆不道的,

13、不符合伦理与天性的,同时也违反了传统礼法。因此,凡是蒲松龄笔下的龙阳之好的故事,似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如,念秧里因掉进男色作为诱饵的陷阱的失财丢命;男生子中的杨辅因豢养娈童而丧命;侠女中“身首异处”的美少年,等等。然而,也正是这段对同性恋态度言语犀利厌恶甚至有些讽刺突兀的判词又带给人们更多的疑问。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恐同症(homophobia)”,是指对同性恋行为以及同性恋者的非理智性的恐惧和憎恨。也许作者没有达到如此严重的心理感受,但我们也会对作者写这段判词的目的产生质疑:作者是真的反对同性恋还是欲盖弥彰?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参考文献:1蒲松龄.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施晔.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3张锡梅.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超前的爱情之思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XX,(1).4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5雍容.读阅微草堂笔记m.6小谢.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代同性恋j.书城,20XX,(10).7孙晓峰,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同性恋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