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6750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小令四首,学习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背诵。 二、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曲所展示的画面。,了解常识: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曲”分类,杂剧,散曲,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1、字 飞鸿(hng) 枯藤(k) 天涯(y)思量(liang) 宫阙(qu) 峰峦(lun) 波涛(b) 潼关(tng) 踟蹰(ch ch) 经行(xng) 2、词 飞鸿:飞雁;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表里:内外; 山河:河,指黄河,天净沙 秋,作者简介 白朴(1226-约1

2、306),字仁甫,原籍山西河曲,后移居河北正定,元朝戏曲家。著有梧桐雨等杂剧。,写作背景,天净沙 秋,白朴散曲常用本色的、直抒胸臆的写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却用一些文采斐然的曲子咏物写景,追求含蓄的意境。,写作特色 天净沙 秋这首小令的突出特点是意象的构成和语言的运用。前三句描写了“落日残霞”下的孤村、轻烟、老树、寒鸦,天空中飞翔的“一点飞鸿”,景色比较暗淡。后两句描写青山绿水、黄花白草,景色比较明朗。秋景中没有人,只有一种动态生物“飞鸿”,基本上是静景。,天净沙 秋思,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约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豪放洒脱,语言清俊,意境深

3、,韵味足,对散曲由俗到雅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演绎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等杂剧。,背景解说: 天净沙 秋思,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乎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仍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个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读好课文,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图文结合、探讨问题,1、小令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2、小令中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所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 3、面对此情此景,旅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4、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枯藤,老树

4、,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夕阳,枯藤 老树 昏鸦,萧瑟荒凉,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景象 内心向往 精神家园,古道西风瘦马,“西风”,指秋风。,“道”,象征人生之路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古”破旧之意。,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思乡图,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凄凉萧瑟的 晚秋郊野图,飘零之凄 孤寂之愁 思乡之切 旅途之苦,烘托作者的羁旅愁思(游子思乡图),写作特色: 天净沙 秋思中写的是秋景中的人,突现一个“思”字

5、。前三句写景。首句写“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写“小桥流水人家”,色调明朗;第三句是“古道西风瘦马”,色调暗淡;形成明暗对照。后两句写人,写夕阳映照下,在天涯孤岛上赶路的断肠人,色调更暗淡。,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想象的空间:改写小令为情景交融的散文,考考自己:诵读课文,1、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6、 静夜诗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课外拓展(思乡主题的诗句),四块玉 闲适,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1240-约131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最能表现曲的本色与精神。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全剧十三种。他的戏剧创作比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还早三百多年。,背景解说:

7、 关汉卿四块玉 闲适,在元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元代法律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之争,汉人误还报。”(元史 刑法志四 斗殴)汉人受到歧视,受到压迫,无理可争。这是作者创作这首小令的社会背景。,语句理解: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 陶渊明弃官归田,谢安据召高卧,洁身自保,高风亮节。作者用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自己“世态人情”都经历,一个“多”更表明饱经沧桑,洞察世俗。,思想内容: 四块玉 闲适,小令写的贤愚是非颠倒,也有自嘲、超脱的情味。,写作特色: 四块玉 闲适突出特色是本色的语言运用,本色的语言是从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自然、真切,具有

8、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朝戏曲家。他经过三十年宦海沉浮,洞悉了仕途的险恶,赋闲八年之后,又被起用。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和云庄类稿。,背景介绍: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 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山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而死。”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小令。,思想内容: 山坡羊 潼关怀古小令可分三层,一层写景,一层伤感,一层揭示事理。这首小令视野深远,诗意

9、深刻,感情深沉。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语句理解: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泛指潼关以西故都,下文举“秦汉”,即指西周、秦汉到隋、唐各个王朝的故都。“意踟蹰”,心潮起伏,沉思,引出“伤心”一词领其下两句,秦汉诸王朝的人经过、行走的地方,即在“望西都”的路上,王朝宫阙千万间都已成了一片遗墟。“伤心”一词用得精巧,给整首小令着上了作者的感情基调。,1、注音: 飞鸿( ) 枯藤( ) 天涯( )思量( ) 宫阙( ) 峰峦( ) 波涛( ) 潼关( ) 踟蹰( ) 经行( ),练习,飞鸿(hng) 枯藤(k) 天涯(y)思量(liang) 宫阙(qu) 峰峦(lun) 波涛(b) 潼关(tng) 踟蹰(ch ch) 经行(xng),2、四块玉用典的两句是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南亩耕,东山卧”,“闲将往事思量过”,3、山坡羊写景的句子是: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