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61501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的论文摘要:关键词:苏轼;俳优传统;俳优言辞;宋代杂剧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其诗文创作俳谐幽默又语含讽喻。俳谐戏谑,作为一种智力优越、常识渊博的展示,娱己且劝世;仕途坎坷时,戏谑又可淡化痛苦,抚慰伤痕。因之苏文可读性强,人人喜爱。但语含讽谏,忠言逆耳,多次获罪,命运多舛。追溯苏轼诗文风格的形成原因,除对以往俳优传统的汲取以外,笔者认为苏轼素好杂剧,宋代杂剧传统对苏轼俳谐以及讽喻劝谏两个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一唐代歌舞戏诸体兼备,蔚为大观,“已经是古俳优发展的最高阶段”。宋代杂剧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任半塘先生谓:“现知唐代戏弄所有体裁,除合生始于初唐,猴戏具体

2、资料见于五代以外,余如大面、钵头、弄婆罗门、拍弹等,其最早之记载,无一不在盛唐,其中如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最早。此原梵戏,其译本或改本之始演于中土,当更在唐以前。”参军戏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乐府。辽史把参军戏归人散乐,认为“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宋李肪等太平御览卷569引赵书: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着介黄绢单衣。优问:“汝为何官,在我辈中?”日:“我本陶馆令。”斗数单衣日:“政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因此,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16唐人杂纪有云:“戏弄参军,自汉已然矣,不始于唐世也。”唐宋之际,参军戏这

3、一形式逐渐由分朋竞技向分朋竞艺转变,其可观赏性和竞技色彩更为突出。尤其是俳优戏谑性“言辞”,高祖、太宗时的论议尚富政治色彩,至高宗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多与教坊宫廷演剧一起,具备参与大型庆典表演以及娱乐的性质,并最终演变为“热戏”。这种唐宋之际习见的戏剧竞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宋代的曲艺和杂戏的演出形态。优人“较艺”与热戏的竞艺如出一辙。虽云杂戏,而其表演内容则为打诨。东京梦华录卷6“元宵”条记载甚详,兹举例如下: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

4、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上述资料中的戏剧由不同的演出团体轮流上台表演。所谓“更互杂剧”、“左右军百戏”、“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云云,皆可看出热戏“竞艺”形态的存留。东京梦华录卷7“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曾记载汴京露台弟子于皇帝游春时在金明池南宝津楼演出杂

5、剧与百戏争胜的热闹场面:后部乐作,诸军缴对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其中的著名杂剧名角丁都赛名贯中州,其妙曼绰约的形象被钤入砖雕流布各地,深入人心。同书卷5“京瓦伎艺”条专门提到“教坊减罢并温”的勾栏杂剧艺人,除上文所列者外,另有张翠盖、张成弟子、俏枝儿、周寿奴、称心等。二从吴自牧梦粱录卷20“妓乐”亦载,但他对宋杂剧的滑稽表演“隐为谏诤”说得更具体:凡有谏诤,或谏官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又有杂扮,或日“杂班”,又名“经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后散段也。后世,宋代热戏“

6、递相夸竟”的“优词乐语”深刻 地影响了一些作家的诗文创作。苏轼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他远掇传统,近承时髦,演史匡世,泄疏块垒,为民请命,在得杂戏小说之优谏传统上承上启下。苏轼驾驭语言能力极强,包容经史诗赋、佛老道藏、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生活口语,所谓“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他日常诗文创作中,已经包含了如谐音、双关、戏拟、臆改等等。冲口而发、率性而为的滑稽诙谐,与肆笔为文、以文为戏的幽默风趣使其诗文创作上少有文体上的顾忌,并寄寓讽谏传统。因其讽谏上俳谐情调明显,我们姑且称其为“谐谑派”。诸如其作品杜处士传(杜仲)、万石君罗文传(歙砚)、江瑶柱传(玉珧)、黄甘陆吉传(柑橘)、叶嘉传(茶叶

7、)、温陶传(面)等。韩经太指出:曲尽人情物态之妙,“可谓宴客时苏轼常用优人表演。杨万里诚斋诗话所记载:“东坡尝宴客,俳优者作技万方,坡终不笑。一优突出,用棒痛打作伎者日:内翰不笑,汝犹称良优乎?对日:非不笑也,不笑所以深笑之也。坡遂大笑。盖优人用东坡王者不治夷狄论云:非不治也,不治所以深治之也。见子由五世孙奉新县尉惫说。”苏轼存留后世除了大量诗画,还有一些精妙曲论。在东坡志林中关于“八蜡三戏之戏礼”有重要论述:“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义。亦日:“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日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日:“一弛一张,文武之道”,盖为是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