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16125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分必备 第二十二讲现代文阅读4总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命题探究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浙浙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宇,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损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宇是一个天地初有宇,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2、。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宇,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浙浙沥沥,一切云情雨意,都宛然其中了。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僻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如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辫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濞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3、。“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那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灰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予奏成了黄昏。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

4、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予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成了啾啾,蛙声成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成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千千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

5、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文章通篇写雨,展现了一幅幅动态的富有意趣的画面。试概括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大意。(每处不超过15个字)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答案:方块字的形象有磁石般的向心力。雨敲屋瓦,古老的音乐可听可赏。古屋听雨,惹人乡思,永无消停。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游坦之的孤星血泪 天龙八部里的聚贤庄少庄主游坦之,父

6、母双亡,在复仇路上偏又爱上星宿派的阿紫,便一发不可收拾,向着异端的邪途奔去。武侠中人本来心中无君,加上他幼年丧父,就正应了孟子的话,所谓“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丧父寻仇本是武侠的一大主题。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十有八九是孤儿,且身世不明。到古龙笔下的傅红雪,开始脱离和解构了寻仇的窠臼,但依然继承了无父无君的孤儿套路。一个个都像孙猴子从石头中蹦出,独立江湖。一面说这是从身份到契约,开始彰显个人主义的本体价值,是好事;但另一面说,这种个体性的彰显却是通过无父无君的决裂来树立的。这一点却不免令人寒心,并暗合高风险。游坦之的悲剧就是一个例证。无父无君之后,游坦之的发展丧失了一切的方向性,术语叫做“路径

7、依赖”,也对善恶是非的标准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和敬畏心,唯一的推动力只剩下“里比多”。这股天地不仁的力量,又恰好被另一个无父无君、唯一的姐姐又惨死的阿紫姑娘给引爆了。有学者尝言,中国文化是杀子的文化,西方文化乃杀父的文化。一个例证是鲁迅说历史尽是“吃人”二宇。所谓吃人即是“食子”。在中国传统政治学的譬喻中,国家和君主一贯被想象为阳性的存在,谓之君父,前面提及这是以一种拟制的父子关系来构建关于统治和道性的政治哲学。以这个譬喻看,辛女革命和五四运动开启的激进主义浪潮,在政治学的意义上就等于“杀父”。我们的历史大而化之,是先用五千年的儒家文化杀子,然后被迫用一百年的暴力革命来杀父,通过杀父来确立个体价

8、值。娜拉出走之后,整个民族就变成了游坦之。注:孤星血泪:一部根据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改编的著名电影。记述了一个孤儿坎坷的人生道路和曲折的爱情故事。对第三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A.“用五千年的儒家文化杀子”意思是,中国历史就是五千年儒家文化吃人泯灭人的个体价值的历史。 B“用一百年的暴力革命来杀父”是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开启的激进主义浪潮解构(推翻)了数千年构建的关于统治和道性的政治哲学。 C“通过杀父来确立个体价值”即通过无父无君的决裂来彰显个体性。 D“娜拉出走之后,整个民族就变成了游坦之”是说儒家文化退却后民族就有了彰显个体性的机会。 答案:D 指导:“娜拉出走”不是“儒家史化退却”3.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解放的喜悦。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解放是漂泊,逃避亦是漂泊。漂泊感中有着旅行的感受。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公里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

10、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情先已一清二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新颖之外。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

11、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是反

12、现自身。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求知欲望。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呢?此外,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

13、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1)作者逐层深入地阐释了”旅行”的含义,请分四点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 答:旅行是 旅行是 旅行是 旅行是(2)作者认为“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同时又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为什么呢?请依据原文作答。 答: (3)文中先后指出“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分条回答 答: 答案:(1)旅行是解放,也是逃避 旅行是过程旅行是经验、是教育旅行是人生。 (2)作者之所以说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是因为旅行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是因为旅行中的好奇心使我们不能深入事物了,了解事物,旅行的伤感使我们不会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感受。 (3)把旅行当作人生来剖析,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旅行,从而对旅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用旅行作类比来阐述人生道理,更具体,便于理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