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43532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课文分析课件 (新版)苏教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桃 花 源 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你从这段文字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身份,桃花林优美的自然环境。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第一自然段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描写了桃花林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美好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你从这段文字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感受; 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 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课文理解填空:,(1)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 (3)描

2、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描绘了桃花源中安宁美好的生活环境,渲染一种祥和的气氛。 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 为下文写桃花源里人的民风纯朴、热情好客作铺垫。,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花源人向渔人

3、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1)不足为外人道也。 (2)桃源中景色宜人、生活安宁、能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作者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民风淳朴),提问:桃源人“皆叹惋”, “叹惋”的内容是什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世界变化之大,时间过得之快。 2.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3.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

4、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1)反衬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害怕世人破坏他们宁静和平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

5、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2)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神秘色彩。 (3)对无法到达理想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1)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

6、2)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3)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1指出下列

7、句中的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邮电 事业的总称,妻子和儿女 丈夫的配偶,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更不必说 连词,表示条件 不同,结果不变,鲜嫩美丽 味道好,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乃不知有汉 寻病终,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 寻向所志,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哪几部分?,离开 房屋,竟,竟然 竟,竟然,寻找 不久,(1)“说如此”的内容 (2)“为具言所闻”的内容 (3) “皆叹惋”的内容,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