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礼仪问答写卷》伦理思想解析的论文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53KB
约14页
文档ID:86125864
浅析《礼仪问答写卷》伦理思想解析的论文_第1页
1/14

浅析《礼仪问答写卷》伦理思想解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礼仪问答写卷》 伦理思想 历史地位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礼仪问答写卷》成书的历史背景,阐述《礼仪问答写卷》中关于立身修德、为政为主、择妻尊妻、孝亲和家、养子教子、交友处事、知足致富等伦理思想《礼仪问答写卷》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藏族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藏族伦理思想既是藏族传统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礼仪问答写卷》其书  《礼仪问答写卷》(以下简称为《写卷》)是西藏吐蕃时期的一部重要伦理学文献,本文中所引用的汉译文本为原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王尧、陈践两位先生,据斯巴里安教授与今枝由朗先生合编的《敦煌藏文文献选》所译,二位先生在译成汉文时依据问答而断,共分成79问运用兄与弟对话的形式论述了如何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节等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和处理君臣、父子、师生、主仆以及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伦理概念、范畴、命题,是研究吐蕃时期西藏民族伦理道德的珍贵史料和专门性著作。

藏族文化学者丹珠昂奔认为“在可称得上藏族的《论语》的《礼仪问答写卷》中,没有佛教的言语,苯教的影响也十分细微它可能是唯一一卷没有受到宗教香烟熏染的集合了吐蕃时期藏族人民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方法的伦理学著作,是藏族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二、《礼仪问答写卷》的伦理思想解析  综观《写卷》全文,语言通俗易懂,主题鲜明,说理深人浅出,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融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于一体从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训诫  (一)立身修德  立身重德是贯穿《写卷》全文的一条伦理思想主线,全篇的其他方面伦理思想内容都在围绕它展开阐述《写卷》通过兄与弟对话的形式详细论述了立身重德的伦理思想: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肚、谨慎而勤奋虽不聪明,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祖、暴厉、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写卷》的中心思想就是强调人们如何“立身、重德”,认为任何时候不能“背地讥毁”,更不能“苛责他人”,必须“首先克服自己的缺点,以使不再重犯,此谓自我纠谬”。

提倡“行事适可而止,恰如其分”“行为高尚者有二,即善巧与平等也事业中正有二,即正直与持平要求人们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那么怎样做才算符合做人之道并能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首先,言行要有度强调人们“做任何事均需有分寸孝顺过分即成虚伪”,施惠 于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对财宝勿抓得过紧抓得过紧,亲朋好友需要时也不给,有它又有何用?反成怨恨若过于放松,对方不但不感恩,时间长了,自 己一旦不愿给时,反成冤家其次,要行之有道强调人们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要有正确的目的所谓英雄者,指对敌人勇猛,愤怒亦有所为而发,即为英雄无端之凶暴有谁颂为英雄?此非英雄,斯为恶汉也!’务必对一切好事,没有一样不勤奋无耻之徒不能服役之王差,务必勤奋去做再次,要严己宽人强调人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做一个正直、诚信之人人不说谎言,大家即信服,人若信,众人即信任腹内若无智慧,不能行善但亦不能做对地方有损之事,此谓正直可靠之人善于苛责他人,疏于认识自己,如此之辈颇多如要指责对方,首先克服自己的缺点,……自身难能,而指责他人,岂为适宜?”对自己既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卑“勿称颂自己,亦勿卑视自己若已违背戒律,勿想‘最好人不知’若仅己知,也勿想别人不知不好之念。

任何事都宽厚为上,但在强调严己宽人之时并非一味的这样也是要讲求适度原则的,要有必要的戒备、存疑对人对事都要详加考虑、适度疑虑,但不能过度、失控若不假思索,政事将出现纷乱;饮食该不该吃,不生疑惑,将被毒死夺去生命;妻子该不该相信,而不生疑,她将成为别人之相好净秽不察,将生劣种;寒暖不察,人将患病但更强调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德为重:“无论何时,留下‘智慧、公正’为上留下‘英勇、巧法’为上中之下者留下‘坚定、讲义气’为中者注重留下财物和衣著者为下  (二)为政为主  为政为主是立身修德之道在社会生活为官和家庭生活中主仆关系处理上的具体应用  为官理事要做到均等、公正,无论对待亲子、仇敌、恩怨、亲疏都要不偏不倚王之国法……均等,则谓公正”,“若为长官,应如虚空普罩天下;应如称戮一样公平则无人不喜,无人不钦,此乃是也这样做“对人有益,对己永远有利,危害他人,对己长远有碍为官公正,现时即对于己有益,此为颠扑不破之理,能紧记否?亲子、仇敌二者之恩怨亲疏已明,若能不偏不倚,则谁能对之不钦佩折服?!”为政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心里凝聚政事而不忙碌,政事也能顺利  为政要节制贪欲身为人之长官,欲望如此之多,就会贪婪无边。

贪得无厌,歪门邪道即有此产生王、臣们根据你功绩未给予之财富,自己却已经得到,那就是以欺骗狡诈之法夺得者然而“权大与魔近,富裕与敌近”,“常有富人因财富遭殃,智者被言辞所亡”所以,财宝的获得与使用“要适可而止,有智慧也要谈吐温和才是”  要虚纳谏言,共商议事为政理事要共同商议, “众人商议,所有议事”,“不可独断专行”,“众人之事,多人集议所有议事,一开始即应细致斟酌, 以期达到预定目的同时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能因出身低贱,其貌不扬而轻视之正确无误之理,无论出自何人之口,均我大师未懂他人之言,勿存羞意应再请教自己有经验通晓而正确的应“再肯请教,即万无一失矣!”  在处理官仆关系、主奴关系上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明确“官仆之分,主奴之别”,以奴仆对长官与主人的忠诚为标准,决定加以使唤役用若对己即使是囚犯,亦可任用”“可信赖者,依靠之,不可信赖者勿依靠”其次,对待奴仆不要粗暴专横使唤奴仆“应设身处地,役使要恰如其分勿似对土、石一般遗忘,勿对之不爱惜、粗暴、作恶勿过于专横、勿过于滋扰下属做事勿拖沓,勿使下属不满”“如此行事,则对己有利,他人亦欣然愿意亲近如此行事,即合规矩。

再次,对奴仆奖惩要恰如其分奴仆有好坏、贤愚、忠心耿耿与野旷之分,对待这些不同之辈,恩罚、奖惩皆不可偏颇对坏的“惩处”是做“不令其作恶之警告也”,对好的“奖赏”是“树立全心全意赤忱办事之榜样对架野之奴仆,严以训之,若能改正,应施以恩惠,赞扬之而使其归于正道对愚教者应尽力劝说、诱导心背离者则教诲之……其为善,应施以恩惠,加以赞扬,安抚之勿令气馁,勿令分心,锐意为之如好好歹歹,反反复复,为非作歹,则严加惩处指责过失时,应恰如其分,若过分责备,……会使他们伤心不宜于揭短,好好相待不失面子而对于忠诚干练的奴仆必须予以赏赐,但重点不是财物与权利不予权力而令其知礼,乃是最上乘之酬答,财宝亦在其中矣同时对待“仅行仁政亦不可,一味慎怒必有错失;一味慎怒不可行,专施仁政有错失只有做到恩罚并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令奴仆心悦诚服,从而“奴与主同心”,“仆与官同心”  (三)择妻尊妻  《写卷》在夫妻关系这方面的阐述极具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娶妻要选有财富与智慧者,若两者不兼备,应挑选有财富者反过来为女儿选丈夫时也是要强调智慧与财富并重,“选婿要选有智慧而富裕者同时,对妻子的道德要求是为人厚道,否则“无论多么美貌,也不要相结合”,而且还指出夫妻之间应该平等相待达到“妻与夫同心”,丈夫要尊重妻子,夫妻相爱。

妻子“无论表现怎样媚态,若是善好妩媚,应该相爱,别人不会耻笑她无过错,顾虑别人讥笑而抛弃她,这怎么能行?”强调的是一种夫妻之间无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尊重妻子,还表现在要善于分析妻子之语妻子若无不妥之处,是好话,立即将其所言之正确部分与其他分开来此外,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也要尊重妻子,要做到“公婆对媳妇勿当面呵斥、指责一般以解释、讲叙为是当然作为妻子“也应将公婆当父母看待相争、乱说均不妥,……如此行之,口角怎会产生?!”这体现了藏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进步性  (四)孝亲和家  《写卷》特别强调师长和父母应受到同样的孝敬与尊崇,这是藏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孝道观它指出:“儿辈能使父母、师长不敢遗憾抱恨,即为最上之孝敬这就是说要求人们做到对父母、师长尊敬、顺从,不伤其心,不违其意,不做拂逆之事,让他们生活得愉快、安逸,这就是对长辈们的最大孝敬《写卷》认为:“妻子无论怎样美貌可以买来、找到父母兄弟如何丑陋,不能另外找寻因而“对父母、兄弟应比妻室儿子更为珍视儿子敬爱父母之情应如珍爱自己的眼睛父母年老,定要保护、报恩养育之恩,应尽力报答为是《写卷》还以动物作比喻:“禽兽中之豺狗、大雕亦报父母之恩,何况人之子乎。

最后还特别指出“不孝敬父母、上师,即如同畜生,徒有‘人’名而已”  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首先,父子同心、兄弟同心、夫妻同心则“眷属和睦……相安无事齐心协力,大家皆得安宁”,在对待生母与庶母的关系上也要做到公正行事其次,“对生母和庶母要同样亲热,平等相待大妻小妾合于当地风俗,表面要相等而不应有特殊要消除女人因无止境地偷藏财物而造成不愉快之事自己要对她们产生感情,都应和谐而无矛盾,彼此和睦相处对任何事均虔敬而有礼度,即可和睦相处”再次,正确处理婆媳之间关系公婆对媳妇勿当面呵斥、指责一般以解释、讲叙为是媳妇也应将公婆当父母看待相争、乱说均不妥,……如此行之,口角怎会产生?!……任何人,年轻时为媳,年老时为婆人生要经历两个阶段,要看到自己也会衰老为是……真诚相待为是,相互谦让,就不会有口角当然《写卷》也指出“孝亲和家”并不等于对父母的言行一味地接受而是应该加以区别看待,对于父母的错误言行,做子女的要进行纠正若依照父母不正确之言词,认为这是父母所言,明知不对照样去做(即不反对),那怎能行?!”此外,还强调财产分配要做到公正,“对外出(之子)与在家(之子)应给以等同的财产”,“(自己故去)留下子侄,任何时候都勿留下怨仇。

财富应均等为是只有做到以上这些,“和睦才能(附带)同时产生  (五)养子教子  养子可以生财,多子多财指出“家中子多能致富但弟对此提出自己的顾虑:“如子多,有些不会成为败类乎?兄云:无论何时,有低劣者,肯定也会有智慧者谁也不能预料将来儿子中有许多劣坏抑或有一个坏劣者正因为怕出现劣种才需要多儿子只要有一个聪慧者,能顶上百个低劣者古语说:有一个儿子就是一份财宝,有两个儿子就是有两份财宝这种多子多财的观点是农耕文明时代男子是主要劳动力而且在社会和家庭中居于主要地位的现实在观念上的反映  固然强调多子多财,但更注重道德教育,父母们留给子女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而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财富将正直无误之道作为财富交给他们是最大馈赠,生命和政事皆聚其中矣!”“无论何时,留下‘智慧、公正’为上留下‘英勇、巧法’为上中之下者留下‘坚定、讲义气’为中者注重留下财物和衣著者为下由此可见,父母、兄弟、长辈没有比让子侄青年懂得教导,训练他们忠心耿耿更紧要者使子侄、青年养成美好的品德,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才是最为关键重要的  (六)交友处事  《写卷》序中弟云:“今派我去修炼、学习,远走他乡……请讲述如我之辈适合之教诲……”。

  兄劝诫弟交友处事一定要“勿违当地礼俗,严谨行之合规矩,则不会出现伤风败俗之事”,同时告诫弟弟要留意“有劣者必有智慧者,有小必能寻到大,寻到贫者必有富裕者,有愚人必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