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2019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一、课内双基1加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B以其求思(探求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C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D以其乃华山之阳(山的北面)名(命名)之也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答案】C(A.明:照明;B.求思:探求思考;D.阳:山的南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胜”字的意义,与“何可胜道也哉”中的“胜”相同的一项是()A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C驴不胜怒

2、,蹄之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答案】B(A.胜利;B.和题干中的“胜”都是“尽”;C.承受;D.优美。)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A.舍:筑舍定居,停止。B.卒:死,终,一直到。C.谬:错误,弄错。D.盖:都是发语词,大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B/C/D/【答案】

3、B(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意动。)5对下面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A“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B“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C“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D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答案】D(“某”不是自谦。)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符合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等的观察,往往都有心得体会,而今人没有,于是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作者认为,如果有志、有力,再加上外物相助,就一定能达到险远之地。C作者说古人观天

4、地、山川常常有得,作者自己也有所得,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D作者以游山作比展开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答案】D(A项作者并非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项缺少“而又不随以怠”的条件;C项作者之得是“尽吾志”错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古人有得的原因。)7对第3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设问句,与前面的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5、。D“此余之所得也”中的“此”,指代上文中对“不能至”的种种原因的分析及“尽吾志”的无悔。【答案】B(“其孰能讥之乎”是反问句。)8填空。(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_,号_。封号为荆国公,故也称“_”,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_。其诗文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_”之一。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课文第二段主要记述了游览过程,作者略写了_;详写了_。其中还有多处对比:_;作用是:_。(3)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游褒禅山记最能体现主旨的语句是:_。作者在文中以古人

6、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揭示了“_”“_”“_”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答案】(1)介甫半山王荆公改革家唐宋八大家(2)游前洞游后洞及所见所感前洞平旷后洞幽深;前洞游者甚众后洞游者已少、又少;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填上一组即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志力物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912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7、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夫夷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答案】C(A感叹;B平坦;D.谁。)10“叹”字

8、的作用是()A总结上文B总领下文C引出议论 D承上启下【答案】B(本段下面的内容都是“叹”的内容。“总结上文”应在段末或独立一段;上段末的“悔”字句已是议论,因此也不是引出议论;“承上启下”的应是短语或句子,不可能是一个字,故选B。)11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答案】C(作者没有对

9、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而惋惜。)三、延伸提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

10、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初,张若麒、沈迅官刑曹,谋改兵部,御史涂必泓沮之。必泓,廷麟同里也。两人疑疏出廷麟指,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会廷麟报军中曲折,嗣昌拟旨责以欺罔。事平,贬廷麟秩,调之外。黄道周狱起,词连廷麟,当逮。未至而道周已释,言者多荐廷麟。十六年秋,复授职方主事,未赴,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宗室朱统翷诬劾廷麟召健儿有不轨谋,以姜曰广为内应。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

11、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让:责备B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 画:谋划C御史涂必泓沮之 沮:阻止D事

12、平,贬廷麟秩 秩:官阶品第【答案】A(让:辞让,推让)1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杨廷麟为人磊落、忠心为国的一组是()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ABC D【答案】B(表现其“勤学嗜古”的。这里的“辞不就”不能说明其磊落。“廷麟所募兵亦散”是不得已。)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崇祯皇帝向杨廷麟征询保举和考试选举哪一个更能得到人才的时候,杨廷麟直言进谏,皇帝听了也为之动容。B受黄道周一案的牵连,杨廷麟也

13、应当被追究,抓捕他的人还没来,黄道周已被释放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对他进行了诋毁。C朱统翷上书诬陷廷麟征招一批勇猛的青年,想以姜曰广作为内应,图谋不轨,福王却未加追究。D顺治二年,杨廷麟到江西,与巡抚李永茂一起在绅士中募集军饷。九月,明军副将徐必达战败,而杨廷麟却和刘同升乘虚收复了吉安、临江。【答案】B(“言者多荐廷麟”是说“朝廷中还有很多人上书推荐他”。)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译文:_(2)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译文:_(3)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译文:_【答案】(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2)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3)于是就和嗣昌勾结起来一块诬陷廷麟。参考译文: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酷爱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黄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外就藩封,朝廷拟让廷麟充任讲官兼经筵直讲。廷麟撰写了一篇奏疏推让道周,崇祯皇帝不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