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1330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件李商隐诗两首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鉴赏: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首联闻蝉鸣而起兴。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颔联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

2、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颈联,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梗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

3、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限时15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琴弦船舷玄奘炫耀B蝴蝶 通牒 碟片 堞墙C沧海 苍茫 粮仓 怆然D晓筹 田畴 踌躇 祷告解析:A项,xin,xin,xun,xun;B项,全都读di;C项,cng,cng,cng,chung;D项,chu,chu,chu,do。答案:B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罔然。B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C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筹。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A项,罔惘;B项,霄宵;C

4、项,筹愁。答案:D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外徒闻更九州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B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D他生未卜此生休卜:占卜解析:D项,卜:预料。答案:D4下列各句中对锦瑟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大意是,一晃我年已半百,回忆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C颈联诗人回想往事禁不住眼泪如珠地流下,往事如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篇首头两个字,全篇是

5、一首咏物诗。解析:D项,“全篇是一首咏物诗”有误,本诗不是咏物诗,是以篇首二字“锦瑟”作为标题的摘字体无题诗。答案:D5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生活在朋党斗争十分激烈的唐中叶后期,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四十五岁死于郑州。B李商隐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优秀的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600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C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其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给人迷惘的感觉。D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他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对比,把罪责归给了杨贵妃,为唐玄宗辩护。

6、解析:D项,马嵬(其二)一诗并不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为玄宗辩护,相反这首诗讽刺了玄宗荒诞误国不能使自己的爱情长久。答案:D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挑衅/悻然牌坊/染坊踉跄/琳琅满目B绯红/王妃栏杆/枪杆炫耀/头晕目眩C骁勇/嚣张投奔/奔跑挟持/汗流浃背D赚钱/撰写混浊/混合撩拨/烟熏火燎解析:A项,xn/xn,fn/fn,lin/ln;B项,fi,n/n,xun;C项,xio,bn/bn,xi/ji;D项,zhun,hn/hn,lio/lio。答案:A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对于网络“新成语”,人们毁誉参半:赞成的人觉得它源于生活,

7、反对的人认为它毫无美感。国家语委相关人士曾指出,我们要关注、规范网络语言,但也不必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特定区域里、特定对象之间的交流工具。就目前来看,网络“新成语”还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登堂入室成为真正的成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A毁誉参半B规范C毕竟 D登堂入室解析:A项,“毁誉参半”即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意见不一。B项,“规范”在此处意为“使合乎规范”。C项,“毕竟”是一个副词,表示“到底”、“终究”的意思。D项,“登堂入室”指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用在此处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答案:D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南

8、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是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B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防止传播二手烟,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C我国是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但无论是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还是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D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熔于一炉”后加上“的报纸”。B项,不合逻辑,“劝阻戒烟”不妥,应改“戒烟”为“吸烟”或去掉“阻”

9、。C项,搭配不当,“改善”和“水平”“程度”不搭配,应把“改善”改为“提高”。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围棋棋子按颜色区别黑白两方,但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_,_,_,_。_;_。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想要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围棋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A BC D解析:填空部分应先说明胜

10、负规则,即第句要放在前面,后面的根据连词“而”及上下句相应的词语,还有标点和前后照应,可确定其余几句顺序为。答案:C5填入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唐代谱写了中国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_,_,_。_,_,_。与此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因素。李唐帝国获得了政治、财政、军事上的强盛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最终,经由中唐走向消失 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ABC D解析:根据选项信息,A、C两项中和相连,明显不合逻辑,故排除;再看B、D两项,分歧首先在于后的连接,明显不能承接,故排除D项。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课

11、内诗歌鉴赏。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颔联的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_(2)尾联向来为人称道,试析其妙处所在。答:_答案:(1)诗的颔联是全诗的核心,第一个典故,包含着作者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第二个典故,在作者的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作者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2)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

12、已令人不胜惘然了。“岂待追忆”意即: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答:_答案: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二)课外诗歌鉴赏。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