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1321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中丞传后叙左迁至蓝关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译文:一封进谏的奏章,清早奏给皇上,晚上就被贬谪到八千里路外的潮阳。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浓浓的云雾横阻在秦岭上空,不见家在何方;大雪拥塞蓝关,连马也不肯前进。我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到瘴气多的江边收我的尸骨呀!赏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

2、,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译文:有鹦鹉飞到其他山栖息,山中的

3、飞禽走兽都喜欢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蚍蜉(p f)卓效(zhu)遁迹(dn) 宝藏(zn)B书帙(zh) 勉强(qin)羸弱(li) 污垢(u)C雨霁(j) 嵩山(Sn)沮丧(j) 睢阳

4、(su)D秩序(ch) 载重(zi)遏制() 髯客(rn)解析:A项,“卓”读zhu;B项,“强”读qin;D项,“秩”读zh,“髯”读rn。答案:C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答案:D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赴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B项古今意义均为“喜爱学习”。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

5、算日子;今义: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答案:B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C项,虏:意动用法,被俘虏。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

6、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信,云敢不死!”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7、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一)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嫉:嫉妒B延霁云坐 延:延请C以示贺

8、兰 示:指示D此矢所以志也 志:标识解析:C项,示:让看。答案:C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B虽C因D所以解析:D项均为“用来的”。A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到。B项,虽:表让步,虽然/表假设,即使。C项,因:副词,于是/副词,趁机。答案:D7作者选用了_、_细节刻画南霁云的_、_的性格特点。答案:拔刀断指射塔明志疾恶如仇忠贞刚烈8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_答案:(1)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把他留下。(2)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_(二)答案:(2)抽出箭来射佛寺的宝塔,箭

9、的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中。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依:跟随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解析:C项,立:立即,马上。答案:C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C项“以”,介词,因;连词,用来。D项“为”,介词,“何为”即“为何”;动词,写。答案:B11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好学无所不读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

10、立书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A BC D解析: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是从于嵩的角度来说的,不是直接表现张巡的才能。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答案:D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_答案: (于嵩)因为张巡的缘故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_答案: (张巡)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_ 答案:武人把那块土地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圬者王承福传韩愈

11、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

12、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其亦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