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1200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苏轼词二首【名句积累】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6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9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10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名篇赏析】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

2、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诗意: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赏析:这首记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

3、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偓佺(w qun)欹枕(q)忍俊不禁(jn)B杳杳(yo) 奇葩(b) 戛然而上去(ji)C天籁(li) 熨帖(yn) 渎于职守(d)D整饬(shn) 料峭(qio) 时乖命蹇(jin)解析:B项,“葩”读“p”;C项,“熨”读“y”;D项,“饬”读“ch”。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吟啸雌雄滥芋充数狼狈B蓑衣庇护不枝不

4、曼芒鞋C孤鸿亘古有侍无恐萧瑟D洞悉快哉自出机杼浩然解析:A项,芋竽;B项,曼蔓;C项,侍恃。答案:D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及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惠崇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解析:C项

5、,应是“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开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答案:C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1)宋词根据词风的不同大体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苏轼,即有“大江东去,_,_”的豪放,也有“_,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答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2)面对自己的被贬,苏轼表现出了旷达的心境,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_”。答案:何妨吟啸且徐行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

6、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从虚实手法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写景特点。答:_答案:卷帘远望所见美景,都是以快哉亭为立足点所见,从正面直接描写,属于实写。“长记”以下五句是以回忆平山堂之胜景来类比快哉亭美景,是侧面烘托快哉亭,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描写手法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也拓展了诗歌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内容。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

7、_。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的感悟和性格?答:_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二)名句赏析7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8、杳杳没孤鸿。答:_品评:此处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山色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似,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答:_品评: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澜汹涌,风云开合,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与这种狂风巨浪搏斗习以为常了。这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面对政治祸难时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是作者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3)一蓑烟雨任平生。答:_品评: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

9、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声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一个“任”字,表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三)课外赏析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玉堂,翰林院。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回到京城任翰林学士时所作。(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答:_答案: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

10、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思念之情。(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答:_答案: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都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的轻松愉悦的情感。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晴,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在黄州任职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请结合全诗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