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0771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境庐诗草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遽:立即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蹈 袭:沿循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逮:及,到D聊书于此,以俟他曰 俟:等待解析:A项,遽:遂,就。答案:A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B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C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D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解析:C项,“采取”在文中的意思是“择取,选用”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接纳”。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

2、及之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人诗其亦足以自立矣聊书于此,以俟他日A/ B/C/ D/解析:是介词,因为;介词,在;介词,用;连词,用来。答案:B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遵宪是我国晚清时期人,人境庐诗草是以其书斋名命名的一部诗集。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则在其基础上加上三国志。C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D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早期倡导者有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解析:C项,“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应是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答案:C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3、。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

4、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无虑:没有顾虑B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单行:每一行C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跻:达到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解析:A项,无虑:大约。答案:A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然以笃好深嗜之故B诚戛戛乎其难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C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然余

5、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D虽一行作吏,未遽废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解析:B项,诚:确实、实在;诚:果真、如果。A项两个“以”都是“因为”;C项两个“逮”都是“到、达到”;D项两个“遽”都是“就”。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黄遵宪吸取古典文学精华的一组是()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A B C D解析:黄遵宪认为古今人事不同;要用今天的语言写诗;认为自己的诗达不到古人的水平。这三项与吸取古典文学精华无关。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6、确的一项是()A黄遵宪痴迷诗歌创作。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当官后公务繁忙,四处奔走,少有闲暇,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虽然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C黄遵宪作诗视野开阔。他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涉猎各种古代典籍,博采众家之长。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D黄遵宪坚持自我特色。他学习古人的经验但不兼收并蓄,力图开创“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风格,以此自立于诗坛。解析:C项,“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不合文意,应是“未必就能达到”。答案:C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

7、,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_(2)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_解析:(1)重点是“笃”“好”“深”“嗜”和“及”的翻译,两个“之”的用法也要注意区别。(2)重点是“固”“逮”的翻译。答案:(1)但因为特别喜欢的缘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一旦做官(公务繁忙),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2)然而我虽然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能达到。诗写了一些“虽然说达不到(这些要求),心里却非常向往。”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

8、,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

9、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

10、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痛斥B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C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夸耀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解析:C项,矜:同情。答案:C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父之哭其子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B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不赂者以赂者丧C其能遗之也乎其孰能讥之乎D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茅子受读而题之解析:A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拿、把

11、;因为。C项语气副词,表反问。D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答案:A1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而作之忾也,固矣A B C D解析:是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著称。未涉及“内容”。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B1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

12、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解析:A项,“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说法错误,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A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_答案: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