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28115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3月25日检测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川一中高二语文检测题唐诗之旅(上)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炊黍(sh) 虚幌(hung) 纤尘(xin) 辛夷坞(w)B. 碣石(ji) 罟师(g) 霹雳(b) 鸾回车(lun)C. 朝槿(jn) 膏腴(y) 羌笛(qing) 殷岩泉(yn)D. 扁舟(bin) 万壑(h) 商贾(g) 怳惊起(hung)2. 下列各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精粹 铮友 唇枪舌战 原形毕露B. 诡秘 座谈 防微杜渐 前倨后恭 C. 就绪 璀璨 殒身不恤 九州风雷 D. 装潢 敲诈 既往

2、不咎 禁若寒蝉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美,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 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 2010年“春兰杯”全运会选拔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序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全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D. 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60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已经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错

3、误的一项是( )A.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幽美。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朽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C. 七言古诗是长短随意,声律比较自由的诗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用这种诗体写成的杰作。D. 贾岛的诗,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作诗刻苦求工,诗风清淡朴素。与孟郊齐名,有“郊痩岛寒”之称。著有长江集。

4、二、课外阅读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

5、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

6、,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

7、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5. 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 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C.

8、 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 “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6.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B. 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 “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对应关系。 D. 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

9、,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7. 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 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 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8. 作者以前读不懂已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三、课外阅读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诗与直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

10、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为”公式表示出来。认识为,便是知觉,便是把所觉对象归纳到一个概念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自身无意义,必

11、须与、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本身停住,必须把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有关系的事物、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

12、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

13、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节)9.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A.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

14、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B. “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C. “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D. 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E. 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10. 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A. 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 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C. 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D. 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