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2070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福建龙岩一模1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

2、来,B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福建福州一模1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

3、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B项错误;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福建漳州一模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 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4、;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5福建南平二模38)(36分)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万方浅

5、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材料二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

6、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8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罗马法【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可知秦律法规众多,内容丰富;“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可知秦律经济立法涵盖不同层面的法律约束,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可知秦经济立法

7、对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促进国力增长,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可知罗马稳定政治局面对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罗马稳定的政治局面造就了民族平等交往;“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要求经济立法进行有序规范;第二小问不同,材料一立法强调封建专制,运用严刑峻法保障经济运行合理秩序;材料二“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

8、义、诚实等理念”可知罗马法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注重维护社会民主、平等政治诉求。【答案】(1)特点:法规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借鉴别国法规。(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作用: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因素: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交往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民主发展。(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不同: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4分)2(2015福建厦门一模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

9、。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的“独特性”原因。(9分)【考点】(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结

10、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其“独特性”的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上,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答案】(2)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分)经济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3分)文化上,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3分,答“宗法观念强”等给2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5福建厦门一模14)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见该制度()意图

11、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 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A B C D2(2015福建漳州一模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其中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 ()A繁荣了春秋战国文化 B维护了秦汉政治统一C有利于贵族垄断政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发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是指科举制。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B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故D项正确。【

12、答案】D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5福建福州一模1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废丞相、设内阁)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丞相),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福建莆田一模28

13、)(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 “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臣民

14、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5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可以总结出其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臣民观念对政治专制、新经济因素的阻滞、思想僵化、科技滞后等方面考虑。【答案】(1)关系:“臣民观念”既是君主统治的产物,又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因素。(2分)影响: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僵化理学思想,阻挠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3分。任答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