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020606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的论文易学与道教内炼养生的关系,近年来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一课题,时贤已有不少论述与发掘。笔者不敏,目力所及的就有潘雨廷著易老与养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第1版)、詹石窗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第1版)、詹石窗、连镇标著易学与道教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黄汉立著易学与气功(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黎敏、彭贤著易道气功与养生(中国书店1999年3月第1版)等。上述成果,为探索易学与道教内炼养生的关联,提供了登堂入室的津梁和平台。道教素以重生贵生而著称。历代道门中人所著与医药养生有关的道

2、书甚巨,尤其是明清之际。“出现了许多带总结性特征、汇集历代道教医学精华的医学养生著作”。()道养全书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本文拟以学界少有人论及的清代道书道养全书中所阐发的内炼养生理法和思想为基本素材和个案,从一个侧面来探讨易学思想在道教内炼养生中的运用及其意义。一道教全书,又名道教初乘忠书,作者粘本盛。粘本盛,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人物志记载:“粘本盛,字道恒,崇祯已卯举人,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务平反,出冤狱,入为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又疏清盐拆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受其惠焉。由礼科都给事升京堂,卒年六十七。”()另据清人陈寿祺所撰粘本盛传记

3、述,粘本盛,一字质公,其先祖乃金人,家族显赫,“值世乱,弃官浮海抵泉州,始居晋江,九世至洪录。”()粘洪录乃粘本盛之父,号郁庵,万历戊子举人,授江浦,惠心洁守善力行善政,后御流寇,邑赖保障,江浦士民为立专祠于水磨供祀,既卒,泉祀学官。粘本盛自号眉春子,虽为官臣出身,却“素淡道家水火升降之术,善导养。”()“所著有道学世家像赞、忠书、天中理牍、道养初乘、道德经续注、滇武日记”。()道养全书不分卷,现存有清康熙稿本四册,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册首有“大清康熙岁次丁末端阳月晋江粘本盛题”的“忠孝全书序”,以及“凡例发明”、“某答书”、“复魏相公书”。道养全书在内容上分为前编与后编两大部分。前编

4、以问答形式阐述道教内炼养生理法。问答一:“论长生”、“论少壮老”、“论忙闲”、“论却病”、“论处劳”、“论生育”、“论遏欲”、“论交感”、“论坐功”、“论地仙”、“论赞化”、“论处家”、“论处境”、“论火候妙用”、“论服炁无弊”。问答二:“论性命”、“论性”、“论命”、“论神气精”、“论汞铅”、“论龙虎”、“论四象五行”、“论河车运轮”、“论三东搬运”、“论玄牝”、“论橐籥”、“论巽风坤火”。问答三:“论心”、“论耳目口鼻”、“论肝胆脾胃肺”、“论三隔”、“论三焦”、“论二十八脉”、“论奇经八脉”、“论节骨毛窍”、“论顶骨八门”、“论魂魄”、“论呼吸”。问答四:“论开关”、“论任督”、“论开关

5、日期”、“论卯酉周天”、“论后三关”、“论前三关”、“论趺坐”、“论五炁朝元攒簇五行”、“论四大”、“论精炁神炼法”、“论止念”、“论金光”、“论火候”、“论鼎炉”、“问黄婆”、“问金公”、“问婴儿”、“问姹女”、“问火中有水”、“问水中有火”、“问既济”、“问未济”、“论饮食”。这些问答中,作者撷取历代道教医学养生精华,以极为通俗化的语言对养生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解答。关于这一特色本文后面还将论及。后编依次收有“学坐要诀”、“口诀一”、“口诀二”、“口诀三中乘”、“吕祖日用诀”、“证验说”、“证验”、“通玄子杨大师论六通”、“栖云先生论冲和”、“图像说”、“内景赋”、“求正篇”、“任脉论”、

6、“督脉论”、“奇经考”、“呼吸说”、“得一说”、“神灵说”、“道养初乘忠书后跋”及各种内炼养生图像等。二道养全书汇集历代道教内炼养生之菁华,蕴涵丰富,其内炼养生思想以儒道合一、易道融通为主要特色。粘本盛儒生出身,故对儒家忠孝、孝悌及安身立命的性命之学甚为推崇。其忠孝全书序开篇即指出:天地人物之生统于道。道之为用于大无际,于小不违。广乎其靡不容也,渊乎其莫可测也,而见端于忠孝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夫子之之道,忠恕而已。()粘本盛站在儒家道统立场上,认为忠孝乃天地大道,“成已成物之要枢”,也是性命之学的立基之本。何谓性?粘本盛在问答二论性中援儒入道,指出:问曰:儒者之言性与道家之言性果有异乎?答曰:元

7、始真如谓之性。孟子曰知其性则知天矣。前所云灵光一点浩劫常存,本来面目是也。性原无二,惟孟子知天之说人多未解,盖性之付体原属天机,非人所测,惟精心学道者知之。(7)粘本盛认为元始真如谓之性,性原无二,儒家所言之性与道家所言之性是一致的,并无不同。同样,在问答二论命中,粘本盛也持儒道合一的立场:问曰:儒者之言命与道家之言命果有异乎?答曰: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即天所命。就其炁之灵光即是性。所以中庸言天命之谓性,合而言之,道家亦谓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驰炁渐定,未尝分也。(8)在性与命的看法上,粘本盛从儒道合一的立场出发,认为性与命都是天地之理的体现。顾其理本于性而原于命。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

8、之谓道。”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9)粘本盛饱读儒书,故能援儒入道,以儒家思想来融通道法。粘本盛将道养全书又名之为忠孝全书也反映了他“儒道合一”的思想特色。粘本盛序云:“道养道学其道均也,忠书孝书其书一也。”(10)因为养身乃是尽孝报国尽忠的具体体现,“道养之事,寿其身以顺亲,保父母遗体固是孝。”(11)这种儒道合一的修道养生思想成为道养全书的一大特色。与这一特色相适应,粘本盛在阐述内炼养生的具体理法时,以易解道,始终将易理贯穿于道养全书之中。粘本盛的家乡是福建晋江,易学较为发达,曾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像蔡清、李贽这样的易学家。粘本盛“早承庭训,潜研有年”对易学颇为精通。粘本盛的

9、小子士凤在道养全书“凡例发明”中对此有过一番记述:性命大道莫备于易。先王父精于易学,有晋江易之称,讲亭旧址今犹在也,缙绅先生能言之。家大人早承庭训,潜研有年。复于公车途次得周易古文读之,其篇法与今文迥别。增其新得,补其未备,正在参订间,今观参同、悟真诸书,皆本易象以立言。是以家大人一得真师口诀,即以易理之蕴而通之一身,觉大道所云乾坤水火、取坎填离、姤复、雷风,诸妙义一证,悟而即是一持,循而不爽也。(12)粘本盛之父精于易学,有“晋江易”之称,曾设堂讲易。粘本盛秉承家学,在研读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教内炼著作时,认识到其“皆本易象以立言”,即道教内炼丹法以易理为理论基础和论说工具。因此,粘本盛本

10、着易道融通的思想认识,在阐释道教内炼养生诀要时,始终自觉地以易理来发明道法,以易解道。首先,粘本盛用周易“穷理尽心以至于命”思想作为道教内炼性命双修的理论基础。忠孝全书序云: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曰:穷理尽心以至于命。夫心之神明谓性,天之付畀谓命。于何见之?人之三百日形圆,灵光入体,与母分离,天命真元著于祖窍,此真命也。真命何象?恍惚杳冥一气而已。所以性理曰气之息也,形之生也。(13)“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出自周易系辞上,意为能够用易理修身,成就美善德性,反复涵养蕴存,就是找到了通向“道”和“义”的门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典出周易说卦,其意为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以至于通

11、晓自然所赋之命。粘本盛以此来论说性与命的密不可分性。性与命是生命存在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故不可偏修。“善养生者,以炁而理形。道书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以一气产阴阳。又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渐定。夫性命神气其相关切如此,不可无以养之也。明矣此道养一书所由著也。”(14)道教内炼养生门派甚众,在修性与修命问题上虽然各派有所侧重,但一般都强调修性立命、性命双修,存神与养气并重,形神兼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命双修是道教内炼养生的主要原则和目标,粘本盛道养全书将这一原则建构在易理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他以易解道、易道融通的思想认识。其次,粘本盛针对以往道教内丹炼养著作故弄玄虚、藏头露尾、不肯说破

12、的旧习和弊端,运用周易简易思想,指出道养之术“其功夫甚简易”:其功夫甚简易而正大不二,不过法天地阴阳升降之理,以调和气血,流通经络,为却病延年计。(15)粘本盛认为道教内炼养生机理是法效天地自然的阴阳升降变化规律,调和脏腑气血精液,疏经活络,达到祛病去疾、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内炼养生之术应做到“易知易行”,不可“炫人听闻”:初无奇异可秘也,而方士以神奇秘之,各立旁门,炫人听闻,行之无效而大道隐矣。(16)正是从周易简易思想出发,粘本盛撰写道养全书时,其主旨就在于 破除丹书神秘气息。将道教内炼养生理法以“易知易行”形式公之于众,“是篇直诀大道正宗,不于旁门稍溢一语。冀人易行易行,以抒其中心之所

13、同然也。”(17)道养全书在编写体例和行文内容上遵循了周易简易思想,如道养问答引所云“谨就公务之暇所可力行者,先撮紧要数条以答同志诸君子之下问,庶易知易行,益信长生之道为可学也。”(18)全书以相当通俗化的形式介绍各种道教医学养生方法。关于这一特色,粘本盛子士凤在“凡例发明”中作了进一步说明:性命大道,从前多立名色,曰金丹,曰玉液,曰金液,曰震龙兑虎,曰黄芽白雪等字以炫听闻。不知此不过天地阴阳升降周流无息之枢机。人身一小天地也,其阴阳升降之径路亦如之。乃天下公共大道也。家大人删去金丹等名号,只以道养贯之,以明道为天地人物公共之至理,而养为人生日用饮食之常事也,因是以道养名。(19)据此,我们可

14、以看出,粘本盛之所以将其著作名命为道养全书,也是基于道教养生方术“易知易行”的认识之上的,其源头活水来自周易简易思想。例如问答四论精炁神炼法云:“问曰:精炁神之炼法定各有真诀,请细为教之。答曰:止念炼神,鼻息炼炁,逆升闾尾炼精”(20)也就是说炼神诀要在止念定心宁志,炼炁之要在鼻之数息,炼精关键在于逆升闾尾,回精固精。这就将原本十分玄秘的内炼功夫以极为简约的形式公之于众,便于人们习炼。复次,粘本盛在阐释道教内炼具体诀要时,也借易理来加以阐释。道养全书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道教内炼养生讲求按一定程序循序渐进,其中关于温养圣胎阶段,粘本盛云:长养圣胎之法只是含光点点,真息绵绵,行住坐卧,念兹在兹。即参同契所云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成始成终不能离此功夫也。至于平居日用须是烹炼饮食,藉谷食之炁以壮脾胃生精液。次取阴阳配合之道,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自是生人至理,不必断绝以致枯槁,但须有节耳。此筑基炼已,对景无心取以为要也。(21)“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