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0880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13题。(每题3分,共9分)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

2、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

3、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做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

4、发展中国文化。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

5、推断不合理的是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2、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4-7每题3分,8题8分,共20分)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

6、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

7、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C绐

8、载行市绐:欺骗。D吾亦恨之恨:痛恨。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上发兵以御之杀之以应陈涉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其意不在错也吾其还也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错为人峭直刻深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

9、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华。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8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答: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答: 三、(18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10、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4分)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1)千岩万转路不定,_。熊咆龙吟殷岩泉,_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 ,_ 。(3)_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 。(4)故乡遥,何日去?_ ,_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四、现代

11、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

12、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

13、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