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00433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的论文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课堂设计研究的社会学思考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是基于质性评价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优越性,不强调对评价问题进行理论假设,而注重评价过程中自然形成,并随着评价的进行而改变。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将成绩评价视为一个连续性、动态的过程;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共同参与,连续评价、不断反馈;注重被评价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评价者本身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这种评价方式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育者的推崇,并得到教学效果的检验。相比定量评价方式的天然优越性,评价者主体地位,容易操作,易对成绩量化比较,形成性成

2、绩评价方式的成效发挥则需要几个重要因素的满足。第一,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道德观和能力的塑造,教学评价是工具性总结方式,用于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而目前国内教育培养过程中成绩评价扮演着主导和指挥的角色,因此对本源教学目的形成了挑战。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本身的主客体地位;长久以来在教学教程中评价者扮演着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因此学生的主观需求未得到尊重和满足,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第三,适宜教学方式的融入;灌输式教学是传统量化评价方式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形成性评价方式相适宜的则为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pbl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需融入教学过程。第四,新兴教学方法的

3、使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兴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学生知识的主要,成为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替代了传统的知识渠道,因此新兴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偏好的知识接受方法。以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为课程评价方式,需充分考虑上述几个要素,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教学课堂设计才能发挥其优越性,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设计之前充分考虑如下重要理念,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承当的责任;加强学生课堂掌握能力和学习能力;降低学生对课程考试的焦虑和应试的恐惧;让学生熟悉课堂的教学安排;提供学生不易找到的学习资料;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讲义资料;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完整而系统的课堂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

4、名称及介绍;(2)写给学生的课程说明,描述现行课程的目标,并要求学生配合参加课程评价;(3)课程教学大纲;(4)内容介绍,包括课程性质、对学生的一般指导,考核方式说明等;(5)课程教学相关人员及联系方式;(6)各章节教学内容概要(教学目标、课程纲目、教学流程图、课后学习内容等);(7)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评价、评分或反馈方式;(8)教学材料(教学参考书目、课后扩展阅读书目);(9)形成性成绩评定;(10)学生不易找到的相关教学资料,其它视听资料、年表以及如何应用图书馆和计算机资料;(11)课堂教学评估问卷。笔者将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应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并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完整而系统的课堂设计,并

5、运用文献法、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一些质性的思考,并对授课的班级46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43份,有效问卷41份,通过分析得到定量的资料,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思考。一、人在情境中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学分析不利地位的个体、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的重要理论。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整体观念来理解人类行为,其焦点是行为与环境的交流。当前社会转型对高校教育带来了重大冲击,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专业认同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问题。对单个课程认同程度,努力

6、程度,多以就业取向、课程评价方式、教师个人魅力为选择因素。笔者在课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前文所讲的重要理念,明确学生课堂学习的责任定位,打消其对于课程考试的恐惧,融入游戏设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以提高整体偏弱的学生能动性,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结束后,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在践习机构做志愿者是一个例证,而问及课程学习对学习能力有何帮助时,有%的学生认同课程教学效果,如下图所示:二、生命周期理论青少年同一性与自我认同erik erikson在同一性:青年与危机中描述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egoidentity)的观点,是青少年一种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

7、稳定连续感?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和政治价值?作为有性别的我该承担什么责任?茫茫人海中我的位置在哪里?青少年期是同一性危机与混乱时期,普遍经历着一个心理的“延缓期”。同一性和自我认同的延缓,主要表现在效仿、替代和固执几个方面。基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方式的课堂设计对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动性要求较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一个讲课组学生的表现尤为重要,对其他学生起着效仿效应,因此笔者采用选择性指定讲课组,构建授课的主流叙事;大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质:追求自由、渴望成功、自我实现但又缺乏个人管理和自我约束力,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一旦认同这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对成功具有很强的渴望,将会替代

8、自己原有对听课过程的叙事;同时,部分学生会固执坚持自身对课堂理解的封闭性叙事,无法从中解放,接触并建构新的叙事。这些特征都源于学生自我认同的不稳定性,危机和混乱阶段的叙事。在调研过程中选择闭卷考试方式的学生有13名,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选择结课论文考核方式的学生有27名,占被调查总数的%。三、群体理论群体理论是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群体中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相互交往、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群体成员之间富有感情,难以替代,并有直接或经常性的面对面互动,群体整合度较高。笔者通过对近三届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

9、现,发现班级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班级氛围融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之间团队合作较多,学生更乐于展示自身能力,教学效果显著;班级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班级意识,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反之刚对整体学习效果起到负面影响。四、集合行为流行集合行为又称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一般呈现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的特征。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常用模仿理论、感染理论、匿名理论、控制转让理论、紧急规范理论来解释这种行为的发生。而流行是典型的集合行为之一,是指在一个时期内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

10、一段时间内广为推崇的生活范式。涉及到服饰、语言、用品、音乐、美术、娱乐等各个方面。当前信息时代,流行性物欲充斥着每个人生活之中,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流行、传播流行的群体,这对课堂授课过程也带来了冲击。对课程的偏好、授课风格的偏好、游戏设计的偏好、案例的偏好、ppt风格的偏好、流行语言的偏好,甚至于授课老师的发型、装扮、语言等都受到流行性偏好性影响,而这种偏好很大程度是非理性的。这种流行性偏好难以用规范、理性去约束,去改变,因此这对授课老师带来挑战和困惑,规范和兴趣成为矛盾。五、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社会工作实践最重要的隐喻标志性概念。它始于批评现存的主流的病态或缺陷模式开始,并立足于积

11、极心理学、抗逆力研究、社会建构、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其核心概念是优势、赋权、成员资格、悬置怀疑和抗逆力。在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学生对成绩的自我评价,优、良、中、差占总调查对象的比例分别为:%、%、%和%。学生对成绩评价为 “差”的只有1位学生(如下表如示),这与成绩的正态分布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可见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从心理上悬置怀疑,并表现出抗逆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实践教学融入其中,安排了3个践习点,将班级学生分3组,每个点每组学生至少去1次,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参与热情很高,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一直在践习点提供志愿者。同时根据践习点的实际需求,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创项目并成功立项。可见学生具有自我改变、获取成员资格的欲求,也具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