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00356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两首,学习导入,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具真情的绝响。,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范仲淹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为预备阶段。 2、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宪分庭抗礼,豪放派从此进入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豪放派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

2、国为主题的壮阔宏声组成了雄浑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走近作者: 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

3、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作者,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第一时期:南渡之前,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

4、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辛弃疾生平大体可分四个时期,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第二时期:南渡初期,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

5、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第三时期:赋闲生活。,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第四时期:晚年再起。,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危

6、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 色。,辛弃疾与苏轼,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

7、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辛弃疾与陆游,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

8、,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用典的知识。,用典的分类:,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9、 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用典的作用:,明用: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

10、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典的方式:,暗用: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用典的方式:,正用: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

11、,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用典的方式:,反用: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2、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的方式:,水龙吟,辛弃疾,题目解说,“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

13、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岑cn:小而高的山。 簪zn:别住头发的簪子。 游子:久居外乡的人。 吴钩:钩,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 钩,故称。 脍kui:把鱼、肉切细。 揾wn:拭擦。,字词积累,楚地千万里是清肃秋天,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漫无边际。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直插的玉做的簪子和像青螺状的发髻,呈献着忧愁。流寓江南的游子,落日时分登上楼头,听失群的孤雁哀鸣。看完了宝刀,再拍着栏杆,却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心意。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吹遍,

14、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雄热泪?,词意梳理,上阕写景叙事。建康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词人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流水、青山。而状如玉簪、螺髻的远山最能引发人的忧患。词人置身于楼头,眼见落日、耳闻雁啼,倍感江南游子的寄寓人生。两个动作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怀。一是把玩吴钩,一是拍打亭栏。持剑却无挥刀之时,发力却无用武之地。北伐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竟无人理会。词人用长天、落日、秋水、远山、断鸿等一组自然景物,烘托他游子心境,使景中有情

15、,情景交融。,上阕,下阕怀古抒情。词人用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理想的困顿和情感的悲愤。晋张翰官于洛阳而生莼鲈之思,他曾两难于官、隐之间。三国许汜不问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词人很是不屑。而晋桓温北伐,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曾感慨时光如电,大业未成。词人思及古人油然而生进退皆不如意,的悲感。他既不愿弃官归田,又不肯买田置产,便决定为实现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始终。词末的一滴英雄泪,涂抹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却义无反顾的激昂慷慨的悲壮色彩。,下阕,阅读赏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有着怎样的意绪?,辛弃疾的登临意是复杂的。眺望楚天清秋山水,引发家国恢复的忧患;听闻江南落日哀鸿,牵动游子流寓的悲思

16、;拍握身边宝剑栏杆,空怀英雄北伐的壮志。思想古人胸襟抱负,深感功业难成的悲愤。登临所见的景物,被涂抹了一层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怆的色彩。,赏析参考,知识运用:,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下阕中,作者借助三个典故来抒情。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三个典故,并思考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方式是什么样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莼鲈之思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1、莼鲈之思: 晋人张翰应当时的执政者齐王之邀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弃官归乡,巧合的是,张翰归乡后不久,齐王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作者的用意: 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之思又能怎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达了悲愤之情。 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弃官归乡,但我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