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94760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政治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5安徽黄山二模15)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古代中国的经

2、济“海禁”政策 【解析】郑和航海的15世纪前期,西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是强于西方的,故A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而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被动”,并没有表达完全停滞的意思,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安徽宿州三模18)历史推论与对

3、史实的解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推论A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古代希腊各城邦从此都实行了民主政治制度B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时代要求罗马法成为适用于罗马范围内全部居民的法律C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清政府被迫开始向欧美列强开放沿海通商口岸D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最终结局【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罗马法;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解析】雅典只是希腊众多城邦中的一个,“各城邦从此都

4、实行了民主政治制度”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罗马成为大帝国,罗马法演变成万民法,这其中只有先后关系,而无因果推论的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清政府被迫开始向欧美列强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发生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时,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的推论,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意味着“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安徽黄山三模16)右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

5、去。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D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解析】从漫画的时间和事件,可知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外国签订天津条约的史实,A项是南京条约内容,故A项错误;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C项正确;D项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安徽合肥三模15)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选项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A18

6、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B1895年马关条约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D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

7、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安徽合肥二模14)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场战争与下列战争形势图相符的是()【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材料信息“(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这三十年没有大型的战争,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近代化起步,“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因而题干的战争应该是指甲午中日

8、战争。A图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14)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材料说的是“普通民众”

9、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不关心”,故A项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是不能就认定是好大喜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了李鸿章主要依赖个人力量与列强斗争,忽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联合,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安徽合肥二模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

10、“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考点】(2)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明治维新;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九国公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慕尼黑协定【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和“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弱国有外交;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属于开放性试题

11、,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如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最后在进行小结,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如不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

12、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最后在进行小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答案】(2)观点1:弱国有外交(2分)。我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6分)(两点即可)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

13、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 (4分,回答出2点即可)观点2:弱国有外交(2分)。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6分)(两例即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

14、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8(2015安徽淮北一模26)(18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

15、端及主线(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8分)【考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角度,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即是分析两种观点所用的史学观点,故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是运用了革命史观,以洋务运动为开端是运用了现代史观;第二小问说明,结合鸦片战争影响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1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1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