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91386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解析】选B。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A、C、D的叙述没有问题,但高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一定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所以选B。2.“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

2、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有力地打击了美苏的核威胁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解析】选D。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表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符合史实,故A、B、C不符合题意;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符合题意。3.(2015苏州质检)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

3、地的是()A.核武器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C.地质学技术D.运载火箭技术【解析】选D。由材料中“吴刚”“嫦娥”可得知此诗的情景地在月球,只有运载火箭技术能帮助人类接近月球,故D正确,A、B、C错误。4.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故C正确;A、B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D与空间技术无关,故A、B、D错误。5.

4、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右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解析】选D。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个面向”,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反映了教育发展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也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拓展延伸】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

5、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6.(2015郴州模拟)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解析】选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建设新中国文化科学事

6、业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方针,A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拓展延伸】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的“双百”方针的不同(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内的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双百”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在科学、文学艺术领域提出的方针,是学术、文艺领域民主化的体现,是一种文化方针,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明显的区别。7.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7、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解析】选D。样板戏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到1976年“四人帮”垮台结束,可以说与“文化大革命”相始终。A、B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方针;C是1956年确立的发展方针。8.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解析】选C。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为人民教育,

8、故C正确;A与材料内容不符;B、D材料没有体现。9.(2015南通模拟)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解析】选A。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71966年是解题的关键,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是1995年,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故B、C、D错误。【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

9、及成因(1)两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2)主要原因: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

10、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10.“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恢复高考制度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B与材料时间不符;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故C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故D错误。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1、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有教无类”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思想发展“希望工程”A.B.C.D.【解析】选C。材料体现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均衡发展,体现的是发展义务教育,是扶持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反映的是教育事业发展方针,故错误,C符合题意。12.(2015资阳一模)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为人

12、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性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D.缺乏连续性【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1949年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当时形势及国家建设,1958年政治方面存在“左”倾错误,经济领域进行“大跃进”,故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故教育面向现代化、世界及未来,体现教育方针的时代性,故选B

13、项。1949年及1985年的教育方针并不冒进,A项错误;三个阶段教育方针中并未始终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C项错误;尽管不同时代的教育方针有所不同,但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连续性,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26分)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材料二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

14、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材料三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5、,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摘编自宋德金: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2分)【解析】第(1)题司马迁的史学观点是坚持天命观。司马迁的史学观点是与董仲舒神化王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相呼应的。第(2)题“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关注全体国民;“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