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90974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课件 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第十三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3节 河流的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治理,考点1 以河流为线索整合相关地理要素,河流是自然界中一种呈线状分布的地理事物,以河流为线索可以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考查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河流的水文特征(径流量、水能、含沙量等)明显受地形、气候和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从人文地理角度看,河流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分布等的重要区位因素。中学地理中与河流相关的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不大,复习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分析方法的形成与应用上。,1构建以河流为线索的综合思维链。对于世界和我国的一些重 要河流应从源流概况、水文

2、特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特 征、水能蕴藏、水利建设、水害治理、与地形和气候的关 系、对工农业的影响、对城市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 响等方面综合分析。 2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思考一些重要河流,如长江与黄 河、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与多瑙河等。 3搞清楚与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如流量 变化与补给类型的关系,水能蕴藏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河 流与产业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等。,4形成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式(见下图)。,如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典题例证 1(2009广东地理)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 丰 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

3、间。根据所 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材料一 见图1,材料二 见图2,材料三 见图3,(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旱地,增大,BCD,(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自然因素: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

4、;植被状况。,治理对策:(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1)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等资源丰富。,(2)结合图2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3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3)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

5、低。 (4)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 (5)治理水土流失须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触类旁通 1在决定建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 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 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 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 系列环境变化,主要是河口渔 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 化、海水侵蚀加重等。读“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华北地区供水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阿

6、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2)年泄洪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 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B,C,解析:第(1)题,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为防洪;受益最大的应为中下游地区故B正确。阿斯旺大坝所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修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灌溉。题干中已叙述,该大坝建成之后对尼罗河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影响最大。第(2)题,年泄洪量可以从年径流量考虑,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

7、丰富,年径流量大,阿斯旺大坝位于尼罗河上,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尼罗河只能由上游来补给,径流量小。,考点2 黄淮海平原的旱涝、风沙、盐碱危害,黄淮海平原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的气候特点,是形成旱涝、风沙和盐碱三大危害的最基本的自然基础。再加上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洼地众多的地形,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三大危害起到了加重作用。黄淮海平原的三大危害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有些因素还是三大危害共同的成因。如春季升温快、降水少、蒸发旺盛,既是春旱的成因,又是产生风沙危害的原因,还是盐碱化的成因。,1表解黄淮海平原旱涝、风沙、盐碱三大危害的成因,2.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

8、图解:,表解:,典题例证 2右图示意的是我国某平原地区不同年代地下水位与年平均 气温、年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可能分布在( ) A华北平原中南部 B东北平原北部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2)图中显示19601990年该平原地区( ) A年降水量逐渐增大 B地下水位逐渐降低 C年均温逐渐减小 D年温差逐渐减小,A,B,(3)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不利的条件是( ) A多酸性土壤 B冻土和沼泽 C梅雨和伏旱 D多盐碱地 解析:结合图示中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信息可知,该平原是我国的华北平原。年降水量的降低和需水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其地下水位呈逐年降

9、低的趋势;旱涝、风沙、盐碱是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三大不利条件。,D,触类旁通 2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风沙。据此完成 (1)(2)题。 (1)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土壤水盐运动的特点是( ) 春季盐分上升 夏季淋盐,土壤表层脱盐 秋季盐分下降 冬季盐分上升 A B C D 解析: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为水盐运动。旱季,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聚。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增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的过程。因此,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

10、,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答案:A,(2)黄淮海平原今后农业适宜发展( ) A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瓜果、甘蔗为主的灌溉农业 解析:我国黄淮海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基本满足种植业的发展,但还不能满足需水量较大的水田的大面积种植。而绿洲农业分布在沙漠中水源充足的地区。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黄河中游地区,其降水量小于黄淮海平原。 答案:C,一、长江洪水灾害及对策(如图),运用形象图示法学习。造成长江洪水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长江上、中、下游有不同的特点,在长江洪水的形成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上游的森林起着涵养

11、水源的作用,中游的湖泊能够削丰补枯。因此可用形象图示法进行理解和记忆。 【注意】 在图中主要表示了长江洪水的人为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长江流经的大部分是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南北支流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旱涝、风沙、盐碱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国 土整治的重点,其成因和治理措施如下:,1旱涝,2盐碱,3风沙,三、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和辛店洼的“鱼塘台田”模式 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珠江三角洲是以西江、东江为主的河流在入海口附近冲积形成的平原,平原上河道纵横、水系发达,地势低平;黄淮

12、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成的地势低平的平原。由于河流水系多,降水多时不易排水,故容易形成洼地积水。这是两地地貌的共同之处。但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而黄淮海平原位于华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降水的差异较大。气候的差异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不同。因此分析本题时应首先指出它们的区位差别;进而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貌、气候这两个影响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然后再从人类利用即农作物的种类上去分析。,相同点:都是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洼地挖塘,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农业各部门联系紧密,农林渔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不同点:农作物种类

13、和农业结构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基上种蔗、种果或种桑,为当地农产品加工工业提供原料,形成蔗基制糖,果基罐头加工,桑基养蚕缫丝业,农业发展潜力大,而黄淮海的“鱼塘台田”,则形成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鱼果草(饲料)模式,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原因:两地都是地势低平的平坦地形,且都形成低洼地。低洼地掘土挖塘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地势比较高的台田发展种植业则是适宜的。但利用的具体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热条件极为丰富,为充分利用水热而创造了“基塘农业”的生态模式(如上图)。而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夏雨的气候极易造成干旱,引起盐碱化,创造“鱼塘台田”模式治理了低湿洼地,改造了盐碱地,是一种避害趋利的生态农业。,点击此处进入 创新能力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