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九 全球史观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50KB
约8页
文档ID:85909110
2015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九 全球史观_第1页
1/8

专项训练十二 全球史观一、理论阐释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2、 典型考题(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分)【参考答案】(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制度的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试题分析】奴隶贸易是近代世界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该题的问题设置与答案的设计来看,该题分别以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为不同视角,对奴隶贸易的原因、作用和影响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克服了单一角度认识的局限性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新的生产力,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扩张性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往往充斥着掠夺与暴力,即是马克思所说的至理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奴隶贸易就是一种罪恶,西欧奴隶贩子从贩奴活动中的获得的金钱在国内转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奴隶贸易对非洲大陆来说是一场灾难,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了生产力长期落后按照文明史观的观点,人类文明之间的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奴隶贸易虽然是罪恶的,践踏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但是它属于文明交往的一种方式典型的三角贸易不仅促成人种的大规模迁徙,而且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甘蔗、小麦在美洲大量种植,玉米、马铃薯在欧亚非各大洲广泛种植,促进文明的进步从材料提供的史实看,西欧诸国在贩奴活动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无疑更是加剧了文明交流的程度按照近现代化史观的观点,1562~1833年正属于英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物质文明不断推进,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过渡,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拜金主义和一夜暴富的不健康心理日嚣尘上为了获取金钱,不择手段,敢于践踏人间的法律和人类的道德底线奴隶贸易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商品输出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奴隶贸易逐渐被摒弃,以至被废止奴隶贸易的兴盛与衰落的史实能够充分说明,生产力水平往往决定文明的交往方式,工业社会里人们的精神文明与农业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按照全球化史观的观点,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奴隶贸易是欧非美三大洲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三角贸易,三大洲之间实现了原料、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世界贸易获得发展,世界市场不断发育成熟,人类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奴隶贸易,东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西欧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扩展到了非洲、美洲,非洲、美洲日益被卷入近代化的浪潮之中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该题的第二小题的问题与答案中体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与文明史观;第三小题则充分体现了近现代化史观;第四小题综合体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如果不能多角度看问题,必然会导致要点漏答而失分三、沙场点兵1.右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2.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时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1980年38%43%42%30%1996年40%52%52%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3.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上诉机构报告。

WT0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同时在世贸规则部分条款的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这说明A.公平的世界贸易秩序业已建立B.美国等大国操纵着世贸组织C.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D.中国加入世贸不利于产品出口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B成立欧共体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C成立亚太经合组织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D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5.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英镑)年份184318441845从英国进口145618023036192394827生丝出口量17870000101250000132200000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 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6.“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特有的“APEC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成员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强 B.合作方式灵活多样,自主自愿C.经济论坛性组织,具有强制性 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9.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11.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 (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 文艺复兴第三节 宗教改革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 (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