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90909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关于黄土高原位置和降水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季节变化也较小B.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中纬度地带,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高原向山地过渡的区域C.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D.黄土高原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主要属于地形雨解析:黄土高原处在由平原向高原、由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区域,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答案:C2下图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指()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B.冰川侵蚀C.人类进行的农业生

2、产活动D.夏季多暴雨解析:夏季多暴雨,对土质疏松的地表冲刷强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答案:D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完成第36题。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粮食总产量198519%333km2520mm3810%205kg1.025亿kg199510%478km2450mm4235%135kg0.975亿kg3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4造成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有()植被破坏严重夏秋季节多暴雨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过度开

3、垦A.B.C.D.5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主要是()A.易形成沙尘暴B.物种锐减或灭绝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D.土地肥力上升6该地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抓好川、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全部发展水稻种植业B.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植被,走生态农业道路C.全面退耕还林,全部发展畜牧业D.以水产业为龙头,发展灌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以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析:第3题,表格数据反映出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通过毁林开荒获得的;河流含沙量增大,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气温年较差增加,年降水量减少,说明大陆性气候增强;气候、水文、土壤条件变差,使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第4题,植

4、被破坏和过度开垦属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第5题,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土地肥力下降。第6题,依据表格中气候资料,该地应发展农、林、牧结合的农业,全部发展水稻种植业、畜牧业均不合适,也不能以水产业为龙头。植被破坏是生态恶化的根源,故应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植被,走生态农业道路。答案:3.B4.B5.C6.B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A.B.C.D.8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

5、差解析:第7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土壤退化,故为地表侵蚀;而地表侵蚀又加剧地表起伏,故为地表起伏大;土壤退化使肥力下降,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第8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影响内河航运。答案:7.D8.B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图”,完成第910题。9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的关系是()A.呈正相关B.与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负相关C.呈负相关D.与侵蚀减少率呈负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正相关10下列关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土壤侵蚀和径流量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一样大B.对土壤侵蚀影响大C.对径流量影响大D.无法判断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覆盖

6、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侵蚀减少率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更大。答案:9.A10.B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丙处应植树种草D.丁处打坝建库12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C.林下种草,林草结合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解析:第11题,图中甲为塬面,常用作耕地;丙处为陡坡,应植树种草;丁处位于谷底,应打坝建库,拦蓄泥沙;乙处为缓坡,宜开垦成梯田,但由于缺水,不适宜种植水稻。第12题,A

7、、B、C三项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水土保持,尤以C项最为有效。而D项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会降低植被覆盖率,加剧水土流失。答案:11.B12.D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以淤地坝为龙头的“亮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结合下图完成第1314题。13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可谓一举多得。图中淤地坝应建在()A.处B.处C.处D.处14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小()A.地下径流B.地表径流C.下渗量D.蒸发量解析:第13题,淤地坝应

8、建在沟谷。第14题,平整土地可使坡面变缓,水流减慢,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小。答案:13.C14.B下图是“我国南方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完成第1516题。15图中四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甲B.乙C.丙D.丁16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

9、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解析:第15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16题,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答案:15.B16.C17(2014全国课标,44)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判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沟主要由流水侵蚀而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特点,根据流水侵蚀作用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

10、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十一五”以来,陕西省黄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45.3平方千米,陕北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绿色向北挺进了400千米。(1)把下列选项填到图中对应空格中。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2)图中所列内容是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综合治理的目的主要是,治理重点是。(3)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B.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C.建设分洪、蓄洪区便利航运和防洪D.建设水利枢纽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E.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轻河水污染解析:本题以时事地理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不同治理措施的不同应用区域及功效,认真研究图示即可解答。答案:(1)A;B;C;D;E;F(可互换,可互换,可互换)(2)黄土高原小流域防治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3)A;B;C;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