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3757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 “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案】A 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

2、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 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

3、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 6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免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答案B7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

4、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答案A8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

5、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答案B9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免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

6、消极影响。答案B10“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解析根据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方法。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1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

7、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解析“追随理想的实验”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指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指斯大林模式。答案B12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解析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

8、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B、D两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答案A13下图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下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解析1925年到1932年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企业丧失了自主权。答案C14阅读下列材

9、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

10、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3)根据

11、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第(1)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其次从时间可以看出这时是斯大林模式在起着重要作用。第(2)问,要紧扣要求分析问题,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苏农业发展曲线,以及此时期中苏两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注意此时间段的时间和农业发展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2、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长;苏联总趋势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5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上世纪二三十年

13、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材料二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

14、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 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

15、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代人打败饥饿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