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专题七 第一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增值训练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1855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专题七 第一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增值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专题七 第一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增值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专题七 第一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增值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专题七 第一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增值训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专题七 第一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增值训练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_,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我想补充说:对一个人的不义,_。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这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所有人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所以,看见不公,_;看见不义,我们要当心小人。解析:解答补写型语言表达连贯题,主要是

2、根据上下文,把其语意联系起来。本题第处,应该是解释孟德斯鸠的名言;第处,仿写孟德斯鸠的名言,根据后文内容的中心词“侮辱”可得出答案;第处,根据第处中的关键词“制度”可以推断出此处所填的内容和前文内容是对举的。答案:所显示的是制度的恶劣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我们要警惕制度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就令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 _?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他们舞台

3、下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手忙脚乱的表现,_。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可见,善用明星资源,_。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要注意联系前后语境,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答案:至于让人那么着迷么就如同看到了自己关键在于“与平凡接轨”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_,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

4、服饰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_,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_,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析:该题难度较大,关键是词语运用的准确,这又取决于对整个文段意思的把握和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分析,而这又是当今学生缺乏的知识。如空要与原因关联;第空,从上文的原因分析就可推知下文是另一原因的分析,所以就可以填上“还有一个原因”之类的语句。答案:这并非偶然这就不难理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5、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在我国机场被广泛使用,然而其中饱含中国特色的“神翻译”,常令过往的外国游客哭笑不得。如在机场卫生间,“小心地滑”的牌子上赫然用英语写着“小心山体滑坡”;紧急出口上标有“平时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相对照的英文却写成“和平时期禁止入内”;“聪明”的中国人还根据英语的单词构成方式,在“recycling”(回收利用)前面加上否定前缀“un”,创造出了“unrecycling”这个单词,来表示“不可回收利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一知半解”的国人喜欢对英语_;二是人们更倾向于依据_,对英语进行搭配和使用;还有就是文化差异,使得各民族_。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式连贯能力。补写相关语句要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第处强调国人学英语时的“直译”,第处强调国人学英语等同于学本国语言。答案:进行逐字直译本国语言的规律和习惯对相同词汇的认知大相径庭(或“对相同词汇的理解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