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1092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马 说姓名_班级_成绩_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0=10分)祗辱( ) 骈死( ) 槽枥( ) 千里称也( ) 一食 ( ) 尽粟( ) 一石( ) 食马者( ) 不外见( ) 无马邪( )二.填空(111=11分)马说作者_,字_, _代_家。为_之一。本文选自 中的 。本文采用“ ”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_;“伯乐”指_;“食马者”指_。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13=13分)1. 故虽有名马_ 2祗辱于_ 3骈死于 _ 4. 或尽粟_ 5. 不知其能千里_ 6是马也_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 8. 策之不以其道_ 9. 不能通其意_ 10

2、. 执策而临之_ ,_11.不以千里称也_四一词多义(113=13分)策之不以其道_ 执策而临之_ 虽有千里之能_ 安求其能千里也_安求其能千里也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其真无马邪_ 其真不知马也_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 马之千里者_策之不以其道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不以千里称也_ 策之不以其道_ 能以径寸之木_一食或尽粟一石_ 食之不能尽其材_一食或尽粟一石_食不饱,力不足_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_不以千里称也_ 其真不知马也_安求其能千里也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五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34=1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_通_,_ 才美不外见_通_,_食之不能尽其材_通_,_ 其真无马邪_通_

3、,_六理解默写(28=16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8.全文的主旨句是:_七翻译句子(23=6分)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八问答题(19分)1千里马本来就是存在的,可作者为什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分)_2本文第三段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特点? (3分)_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 _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5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4分)_1如果没有伯乐的发现和爱护,千里马就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借此书法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控诉。2愚昧无知,自以为是4.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3统治者平庸浅薄,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大批的人才被埋没。5需要广阔的施展空间,需要统治者的赏识和提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