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1059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版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评估(六)岳麓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评估(六)第六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依法治国方略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C。本题材料强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

2、本完成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前,全国政协具有双重作用,除了参政议政作用外,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3.(2014扬州高一检测)下列各项中,属于右图所示会议主要成果的是()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提出了和共处五项原则D.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解析】选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B是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制定的,C是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4.(2014济南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新中国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体现了民族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A.B.C.D.【解析】选C。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不符合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这一限制。可以排除,故选C。5.(2014广州高一检测)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C.主要作用不同D.享有权利不同【解析】选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地方一级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一国两制”方针,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故选A

4、。6.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选A。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的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题干限制“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故C排除,西藏自治区的设立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祖国统一,而不是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排除D,选A。7.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

5、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B、C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源;A是一个与本题毫无关系的选项;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才导致个人崇拜的出现,所以学生可以较容易地判断出D是正确的选项。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不包括()A.民族等B.共同发展繁荣C.民族团结D.互不干涉内政【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9.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

6、领导者。”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析】选C。题干描述的情况应属于直接选举,在我国只有村委会等基层选举实行直接选举。10.(2013四川学业水测试)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等B.民族区域自治C.共同发展D.团结互助【解析】选B。注意“处理民族关系”这一限制。A、C、D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和原则。故选B。【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坚持民族等、团结民

7、族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等的保障。(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3)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4)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加固训练】(2013南昌模拟)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

8、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A.民族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解析】选C。由信息“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落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11.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结婚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法律制度完全

9、遭到破坏A.B.C.D.【解析】选D。“结婚证”本身就是对法律的说明,它是婚姻法的体现,因此表述与事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是正确的。12.(2014长沙高一检测)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B.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析】选A。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展开和大学生“村官”设置的主要目的截然不同。13.(2013太原模拟)“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

10、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首词是为下列哪一事件而作()A.开国大典B.颁布第一部宪法C.香港回归D.澳门回归【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林公”“紫荆花长伴五星旗”说明了香港的回归。14.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了一套纪念封(如右图)。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含义,请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A.海峡两岸盼通邮B.和统一,反对C.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解析】选A。在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通的限制放宽。从图片来看,是一个望远镜,一只鸽子,鸽子的口中有一个信封,显然是海峡两岸盼通邮。15.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

11、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亲子之旅大手牵小手,宝岛走一走;农庄之旅寻找宝岛风情;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A.B.C.D.【解析】选C。由“美食”“亲子”等旅游产品线路的设计可知这为两岸交流提供新的渠道,正确。由“农庄之旅”“花博之旅”等可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故正确。材料中不能反映“一国两制”得到拥护的问题,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4分,

12、第17题16分,共40分)16.(2014资阳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

13、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新

14、闻网(1)依据材料一,概括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10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5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内外两方面因素归纳概括;回答斗争与探索时注意时间限制:代前期(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第(2)题回答时注意问题中的要求“有自己特点”,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回答即可;第(3)题分析特点时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回答“创新”时注意结合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回答;第(4)题可从民主政治的前提、趋势、发展道路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探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既借鉴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4)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