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0843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能力检测(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能力检测(六) 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山水诗考略许厚会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校本文心雕龙明诗注)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以“修禊”为由,聚集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当场写作了不少诗篇,后编纂成集,由王羲之作序,为之张扬,以致影响深远。其时,由于玄学之风

2、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诗集、序文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可说是一篇佳作。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晋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

3、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移,有似于山,故乐山。”(论语章句集注)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游山的观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善的体现。他在被召入京期间,宾朋云集,红极一时;而当受排挤离京以后,

4、则备受冷落,于世态的炎凉深有体味,因此也更加认识到山的可亲可敬。“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好的山水诗

5、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于“东晋出现大量山水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由于玄学之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之外,别无名家,所以东晋诗人开始另辟蹊径,向“山水诗”寻求发展。B.东晋文人面对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开始从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

6、慰和解脱,写作山水诗成了一种风气。C.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自然成了人们精神力量不竭的源泉。D.阮籍、嵇康提出遵循自然的主张,山和水最充分地体现了自然规律,山水也就成了诗人师法的对象。答案 A解析 答非所问,是文中陈述内容,但不是出现山水诗的原因。2.下列对第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智者通晓事理而且无阻碍地流动,与水相似;仁者安于义理,厚重而不迁移,与山相似。B.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游山观感,体现了他对山的喜爱,也是他保持自身人格独立与完善的体现。C.古代的诗文大家、文学巨匠因为无法遍览祖国的山水胜迹,便都有“读万卷书”的经历。D.读山

7、水诗集可以让人们从纸上游览祖国的风光,这样间接得到的收获往往更快捷、更精粹。答案 C解析 绝对化,原文是“大抵”。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的起源,范文澜在他的论著中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B.兰亭集可以证明在东晋时期,写作山水诗已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C.“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说明只要与山水亲近就可以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D.好的山水诗歌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并能表现出更多的内涵。答案 C解析 “只要就”绝对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8、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

9、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以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

10、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径:直接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畏:敬服、敬畏C.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举:推举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贱:以为贱答案 C解析 举:检举,揭发。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

11、不恒恐惧答案 B解析 考生可先通读一遍,理解大意,然后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岂不恒恐惧”的陈说对象与前面不同。也要断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群臣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

12、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答案 A解析 B项,“意在告诫群臣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项,“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还是赦免了他”有误,文中说权万纪被唐太宗敕令停职回家;D项,“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5分)译文:_(2)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5分)译文:_答案 (1)各位大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

13、以得到。(得分点:“若”“备尽忠直”“立至”)(2)任性放纵享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得分点:“放逸”“忠正”)【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把它当作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就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

14、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享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的一件,哪能不灭亡呢?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最终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有很多钱财,就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

15、如果徇私贪污,不仅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违法取得几石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多。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利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