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0360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判断封国应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 D春秋时期2王国维评价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该材料反映了()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 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 D王位世袭制出现3(2

2、014威海一模)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当时中国的文明不仅在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制度层面走在世界前列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C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D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2014常德质检)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

3、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5.(2014保定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6(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

4、主要是指()察举制的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分封制的建立A BC D7(2014长沙模拟)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据此可知()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 8(2014肇庆一模)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

5、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A实行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吕氏春秋中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10(2014湛江测试)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11华西都市

6、报2013年12月17日报道: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取得重要发现。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对以上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成都地区的丝织业很发达B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有关历史的认识C西汉时成都地区的中医学全国领先D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12(2014淄博模拟)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

7、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13(2014株洲质检)历史地图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请认真观察下列三幅历史地图,说明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揭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12分)图114(2014大连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

8、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

9、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8分)答案1选B从题中对甲骨文的记载进行研究,可知研究的是商朝的历史

10、,故B项正确。 2选A材料意思是西周代商从表面看是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城之移动,其实质是西周新制度取代商代旧制度,西周分封制的推行,使统治者有了一定的人事任命权,故A项正确;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出现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 3选A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此时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编制出星表,故C项不符合题意;井田制瓦解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开始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体,故D项不符合题意。4选A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

11、衰微,宗法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无法维系人心,充分说明其社会变化的剧烈程度,故A项正确;B、C两项中的礼乐制度和风俗的变化只是当时社会变化的其中一方面,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化,看不出有关统一的信息,故D项错误。5选B焚书坑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并不是打击旧贵族的措施,故A项错误;“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打击了旧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旧贵族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并

12、没有否定贵族的权益,故D项错误。6选A该题是组合型试题,可利用排除法。分封制建立于西周,而非两汉,排除,A项符合题意。7选C材料中“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并未导致西汉灭亡故A项错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不符合题干意思,故B项错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说明汉朝统治者注重关注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汉政府实行仁政措施的信息,故D项错误。 8选B“封建”在中国古代是“封邦建国”的简称,西周分封制是中国“封建”的典型,汉朝初期部分推行了封国制度,故B项正确。9选C材料反映了井田以外大量私田的出现,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故排除A项。结合材料“分地

13、则速,无所匿迟也”,判断C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排除。10选C统治者举动只是一种“扶贫”措施,起不到抑制兼并的作用,故A项错误;该举动帮扶对象是农民,与地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从其采取的具体扶贫做法来看,提供给农民的属于生产资料(田、犁、种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11选C从材料提花机的模型出土,可以看出该地区丝织业发达,解读正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可以看出该发现能丰富对西汉历史认识,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西汉成都地区情况,没有当时全国中医学发展情况

14、的对比,难以看出其全国领先,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在该次发现中,医学竹简数量众多,且当时造纸技术不完善,可以得出当时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的结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选B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是隋唐出现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郡县制普遍推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而非世袭,标志着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C项错误;“工商食官”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1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图1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图2反映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图3反映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从两个角度说明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一是从政治制度的

15、角度得出中国古代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的演变趋势,并根据不同时期统治者实行地方制度的原因揭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二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得出地方行政区划由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流域发展的趋势,并根据中国古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在逐渐南移揭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答案:以下答案只要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演变一:由图1周朝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发展到图2秦朝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再发展到图3汉初郡国并行制。说明:在中国古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一个较长的曲折过程。主要原因:周灭商后,为有效统治广大地区而实行分封制,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瓦解。秦灭六国后,吸取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在“汉承秦制”的同时,吸取所谓“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在统治区域内重建了一些封国,因而出现郡国并行局面。演变二: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