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75847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台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着(zho)陆 模(m)具 通缉(j)令 岁稔(rn)年丰B迄(q)今 倒(do)数 辟(p)谣言 如椽(yun)之笔C讪(shn)笑 轻佻(tio) 太阳穴(xu) 叱咤(zh)风云D忖(cn)度 枇(b)杷 流涎(xin)水 刚愎(b)自用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青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阶段,记者日前在南京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餐饮服务保障一切就序,监管部门正采取多项措施,力保青奥会食品安全。 B虽然“契约精神”这一思想是泊来品,但是中国

2、传统思想的“诚信”与之相匹配,只是中国人没有将之规则化、法律化,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人不善于合作,不愿意遵守规则甚至过度陶醉于“潜规则”,善于在规则的缝隙处耍小聪明,而影响了大智慧的产生和形成。 C许多官员对“网络问政”或不以为意,或暴跳如雷,或张皇失措,或置之不理,甚至千方百计以莫须有的“造谣”和“诽谤”罪名给予阻挠和打击。 D在上海决定举办F1比赛之前,广东的珠海市已经建有具有国际水准的赛车场,珠海毗邻赛车文化较为深厚的港澳地区,也更需要通过一项国际比赛提升城市知名度,但面对上海的竞争,珠海自然甘败下风。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编纂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叶开的讲

3、话后,与会代表先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既而暗暗佩服他的勇气与才情。 B.尽管我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但他们在电话中一听我的来意,几乎都是一口答应让采访,其当仁不让之情溢于言表。 C. 现在很多商品广告吹得比什么都响,但商品本身却不过如此,多少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D. 一直被视为夺冠热门的韩磊不孚众望,在我是歌手总决赛中,不仅以第一名的成绩挺入最后一轮,更以高人气无悬念当选“歌王”。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央行负责人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B.北京的自有住房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如

4、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自有住房建设数量不足,以真正起到降低住房价格的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C.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D.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一批国际国内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彰显了媒体的责任与公信力,传递了媒体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注。5. 把下面五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唐诗

5、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 6. 根据所提供语段的意思,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要求能解释“真正的享受”,不超过30字。(3分)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

6、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是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4分)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电影总要反映、表达和参与个人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它们只是或显或隐的区别,超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零度叙事”的追求直到今天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但电影在大部分时间内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因为它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

7、结合体。应该说,好莱坞战争片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较为平衡的黄金分割点。从概念性的意义上来看,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方式的一种,势必成为意识形态传递的载体。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随后,让路易博德里发表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一文,深入探讨了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即电影通过对一个中心位置的幻觉式界定而构造出“主体”的同时,又在无意识状态中“询唤”出意识形态效果,

8、“由此而言,可以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从事替代的精神机器。它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规定的模型相辅相成”。当然,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也再生产这种意识形态。至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法,则并非那样赤裸的艺术教化。正如阿尔都塞所论及的:“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在个体中招募主体(它招募所有个体)或把个体改造成主体(它改造所有个体)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这种操作我称之为询唤或召唤.”具体到好莱坞战争片,与统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也不外乎处在“将个体改造成主体”的过程中,对内如此,对外也如此 正如阿尔都塞所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正在严肃地传输美国文化,正在有效地将美国主义行销全球

9、,无数的观影者通过好莱坞影像构建着美国,使美国制度化为自身的文化标准模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必定存在着难以“将个体改造成主体”的非统治意识形态,甚至更激进一些的反统治意识形态,我们或称之为“反思”与“出离”,这也就形成了好莱坞战争片对立于主流的另一传统,这两极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美国战争片的意识形态流变,也造成了一部分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游走于反思与歌颂边缘的无奈。7对“至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法,则并非那样赤裸的艺术教化”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电影通过超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或零度叙述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B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直接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

10、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C电影通过对一个中心位置的幻觉式界定而构造出“主体”的同时,又在无意识状态中“询唤”出意识形态效果。D电影作为一种从事意识形态控制的替代的精神机器,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规定的模型相辅相成。8下列选项不属于好莱坞战争片特征的一项是A好莱坞战争片在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之间找到了较为平衡的黄金分割点。B好莱坞战争片与主流意识形态既对立又融合,推动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流变。C有一些好莱坞战争片严肃地传输美国文化,正在有效地将美国主义行销全球。D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出离”,形成了好莱坞战争片对立于主流的另一传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4分)杏黄月

11、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地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空气是炙热的,透过了纱窗这个绿色的罩子,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地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地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这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幕色中闪闪明灭。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但谁又能说这些细碎的光片,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杏黄月渐渐地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

12、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通衢大道上去,他们的语声像是起泡沫的沸水,而隔了窗子,那些“散点”的图案式的人影,也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一些映着月光的银色泡沫,一些隐在黝暗中的黑色泡沫,时而互相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有的忽然变大了,闪着亮光;有的忽然消灭了,无处追寻。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街上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

13、,再也激扬不起来了。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末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

14、,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快地将信叠起,塞在抽屉底一些旧信中间。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已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地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快活地穿行着,于新鲜的清凉的水里,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一点一点的嫣红的小花。她睁开眼睛,又大

15、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她轻轻地转侧:“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夜渐渐地凉了,凉得像井水。夜色也像井水一样,在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作蔚蓝色,透明而微亮的蓝色。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9. 文中的“她”把“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比作“人生的希望”,为什么? (2分)10赏析文中两处对“箫声”的描写。(4分)11本文以“杏黄月”为题,有何作用?(4分)12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请你写出两点人生感悟。(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5分)真州东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