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75022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8).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黑羊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黑羊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耕耘yn 积攒zn 陌生m 辗转zhn 广袤mo 罂粟yng s贫瘠j 熠熠y 灼zhu 咫尺zh 贪婪ln 携带xi 2、词语耕耘:耕地和除草,多用于比喻。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与众不同:跟别人的不一样。 苦于:对于某种情况感到苦恼。 破晓:(天)刚亮。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广袤:广阔,宽广。诱惑:吸引,招引。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燥热:(天气)干燥炎热。

2、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敦促:恳切的催促。行窃:进行偷窃。 携带:随身带着。纵使:即使。 逻辑:可观的规律性。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敲定:确定下来,决定。3、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其中复活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名著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有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列夫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判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其主要作品收在卡尔维诺文集里面。课文是一篇寓言,介绍了穷人和富人

3、产生的原因,讽刺了当时那些靠卑鄙手段富裕起来的人。(二)阅读能力目标1、体会生动自然地叙事,抓住人物特点细致刻画的方法。2、分析重点句子中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以不同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写法。(四)思想教育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探寻文章主旨。三、教师建议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探究作品的主题(寓意),其中基本的认识应是什么? 除练习中列出的四种外,还可能有如下看法:1、家人继承其土地遗产,象征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历程。2、主人公作为人类的象征,以死亡换取“获得”,如此“获得”已无意义。3、既获得最大值又安全无损,人类很难把握好这样的两难矛盾。

4、有两点应为基本认识:1、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贪心、过度追求;2、对主人公并非一概否定。详见练习二。黑羊探讨本篇寓言的寓意。其中哪一个寓意与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所讨论的问题,现象一样但实质不同?哪些寓意特别深刻? 1、把贫富分化归罪于诚实人士是荒谬绝伦的。2、富人之富是他掠夺了别人的财富,而其财富却没被掠夺或少被掠夺,穷人正相反。贫富进一步分化,是因为富人发展到可以雇穷人去掠夺他人财富,雇穷人保护其财富不被他人再掠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富人剥削穷人的事实。3、一些特别富的人已忘记其财富原本是掠夺来的。4、人人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5、人人都在干坏事的环境里,你妨碍别人干坏事,反而是不正常的。其中2与为什

5、么有贫穷和富裕所谈问题,现象一样实质不同;详见练习一、二、三、四。四、课文讲解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一)文章主旨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批判、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了他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类人进行批判和嘲讽。(二)文章思路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第一次买地:收益颇丰发展:第二次买地:是第一次的十倍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结局:帕霍姆悲惨的死去 尾声:仅得到埋葬之地 (三)重点语句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分析:这不愧是明智的做法,但为时已晚。帕霍姆开始后悔自己

6、的贪婪。 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分析:帕霍姆被埋葬在六英尺的一小块土地里,为占有大量的土地而累死,到头来只拥有六英尺的埋葬之地,真是绝美的讽刺。(四)写作特点1、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文章多处地方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如那夜不眠时的帕霍姆的心理活动,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呈现。这些心理描写最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全文围绕帕霍姆的贪婪,展开故事情节。上一个故事往往是下一个故事的铺垫,这就使内容层层推进。(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二题 示例 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

7、地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第三题 示例 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黑羊(一)文章主旨这则寓言通过写诚实人的到来,打破了贼国人们的原有秩序,使得贫富有了差别,并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无情地讽刺了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是因为他们的不择手段。(二)文章思路开端:交代故事背景贼的国度诚实人不去偷东西发展 :别人却偷诚实人的东西高潮:诚实人为小偷的偷提供便利 结局:有了贫富之别(三)重点语句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

8、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分析: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因为诚实人,使得人们有了贫富差距,并且越来越悬殊。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分析:诚实人的出现,虽然改变了人们的习惯,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他们依然个个是贼。穷人与富人的出现都缘于诚实人。(四)写作特点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夸张手法。这样以偷为生的国度是不存在的,作者却写得煞有介事,这便是运用了夸张手法。富人变富是贼,穷人变穷也是贼,这也是夸张手法的体现。(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是。因为文章主要讽刺了那些富人之所以富有,也是不择手段得来的。第三题 不

9、可以。与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所谈问题,现象一样实质不同。第四题 成功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故令人发笑。有特别深刻的地方,具体内容略。【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陌生m 馈赠gu 茅塞顿开s B、辗转zhn 眼睑1in 恍如隔世hung C、毗邻b 广袤mo 泰然处之ch D、震慑sh 马圈jun 罂粟yng二、下列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慰 馨香 薪水 辛苦 B、娴熟 和弦 头衔 嫌疑 C、起哄 洪水 拱桥 烘托 D、阴谋 殷切 音讯 殷红三、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

10、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_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 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 B、融化 C、摆脱 四、填空: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作者 ,19世纪 (国家)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 、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其中 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名著之一。五、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各题。有时候,一件事情、一个人就能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是一味地抱怨,还是努力地去改变呢?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突然,面前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让开,快点

11、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地斥责。可是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那是一只空船。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只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如果这位农夫在发现船只向自己驶来的时候,尽快改变航向,而不是一味无效地吼叫,或许能避开船只的碰撞。对于给你制造麻烦的人,不要一味地抱怨,当然也不必转而去讨好他,也没必要和他达成一致意见。但你一定要清楚,不能让他制造的麻烦转变成烦恼。要知道,无论你为此多

12、么愤怒,他也不会为你而失眠的。如果因为他的过错而使你陷入无尽的烦闷悲伤之中,你就成了唯一受到伤害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在强化这种伤害的深度。对于给你制造麻烦的事,你也不要一味地抱怨,积极的做法应该是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去改变。1、请你拟出本文的标题,要求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答: 2、本文是怎样论证论点的?答: 3、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他烦透了。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答: 试题答案一、D二、C 三、CA B四、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复活五、1、抱怨不如改变 2、本文先进行事例论证,然后再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对于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人和事,不要一味地抱怨,应该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3、开放性题目,说话注意身份并能运用本文的观点即可。示例:王明,别抱怨你妈妈,她也是为你好。我想,只要你做到学习、娱乐两不误,提高学习效率,让妈妈看到你的进步,她一定会放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