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4329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对点检测)2013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典例1】(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精讲精析】选C。,【命题人揭秘】本题以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对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过程及影响的理解。是以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2、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为命题的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较为灵活,较好地体现了运用史实论证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本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主要考查对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及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特别注重对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变化的重要史实的理解考查。 2.从考查形式和角度看:命题多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运用图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考查。突出对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及国际关系特点的考查等。,3.复习备考时,应继续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分析国际

3、大背景下具体史实的特点、影响,突出美苏两极格局实质是两分天下,不同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1.(2012全国文综T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冷战中重大事件的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析】选C。因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是在1954年10月2日,为了在军事上与北约对抗,苏联于1955年成立了华约组织,由此判断C正确。第一次柏林危机是1948年

4、,德国分立开始于1945年,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2.(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选A。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二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它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一个表现,故选A。B、D两项都属于二战后美国主导的

5、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项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3.(2010江苏单科T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解析】选D。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由于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冷战”开始,

6、两极格局逐步形成。,4.(2010海南单科T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解析】选C。分析材料中“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等信息,美国在A、B两项事件中是受益者,与题意不相符,D项时间跨度到80年代,可排除。故选C。,5.(2010广东文综T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

7、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选D。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在70年代,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6.(2009江苏单科T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

8、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7.(2009海南单科T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

9、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8.(2009辽宁、宁夏文综T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解析】选C。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能力。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

10、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由此排除D项。,(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利用图文考查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特点。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分析马歇尔计划覆盖的地区,迁移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说明马歇尔计划援助具有浓厚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色彩。,【解析】选C。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

11、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典例2】(2011山东文综T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精讲精析】选A。,【阅卷人点评】本题通过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格局变化切入考查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通过阅卷数据统计发现,本题学生错选B项的较多,这主要是只看到了经济变化的表面现象,没有分析其变化

12、的本质,同时对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变化关系理解不到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的多极化,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经济集团组织,但实质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针对这类题目解答,学生要认真分析理解试题情境,全面透过材料,把握现象的本质。,【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高考考查略低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但仍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欧洲走向联合及其性质、不结盟运动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从命题角度和能力考查上看:命题多运用史料或者史论性材料,创设情境,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角度多集中于促进多极化发展的因素及多极化趋势对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理

13、解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3.复习备考时,要特别重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进程、特点及影响;美国与西欧,美国与日本关系演变的史实、影响;不结盟运动背景、政策与目标等内容;应注意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体现的特征及影响。,1.(2012四川文综T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冷战中重大事件的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

14、握程度。 【解析】选C。因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是在1954年10月2日,为了在军事上与北约对抗,苏联于1955年成立了华约组织,由此判断C正确。第一次柏林危机是1948年,德国分立开始于1945年,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2.(2010福建文综T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选B。具体分析见下图所示:,3.(2010海南单科T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

15、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解析】选A。本题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海合作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三个国际组织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4.(2009安徽文综T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 A.互相妥协

16、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中的“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二战后美苏冷战,“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5.(2009山东文综T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解析】选B。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性质和万隆会议的原则,意在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其会议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一精神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