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3643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是种群_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对应学生用书160页,2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_个体很多,_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_。,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种群正处于_时期。 衰退型:_个体较少,而_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_。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_等。,(2)数学公式:_。 2种群数量增

2、长的“S”型曲线 (1)条件:自然界的_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自主核对: 一、1.个体数 最基本 植物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该种群个体总数 3.迁入或迁出 4.年龄期 幼年 老年 增大 适中 稳定 幼年 中老年 减小 二、1.食物和空间 没有敌害 NtN0t 2.资源和空间 趋于稳定 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1种群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何应用?,1种群特征分析,对应学生用书160页,(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

3、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高、迁出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随机取样

4、),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 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N1) 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2) 及其中标志的个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应用指南 1性别比例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此处的“雌雄个体”为可育个体,不包括不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如蜜蜂中的工蜂)。因此,种群的

5、性别比例大致有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2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1)年龄组成,(2)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如假设增长型的性别比例为:,3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 4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前提条件是未标志和被标志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且在调查期间,没有个体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 5关于标志:

6、(1)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3)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例1 (2010临沂质检)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 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 解析 种群增长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增长率的曲线可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对应图。 答案 B,对点训练1 (2009江苏高考)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

7、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_。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3)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关系。,解析:(1)该题涉及濒危树种保护的措施,主

8、要涉及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从江西引进的,应属于迁地保护。(2)该题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红豆属于植物,而植物适于用样方法。(3)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组成,从表中数据可知h10cm占了120株,从而分析得出此种群属于增长型。(4)该题涉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主要涉及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而通过分析题意可知鸟类与红豆杉之间为捕食与互利共生。 答案:(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的数量变化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种群

9、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出生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主要决定于和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2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2)内容比较,应用指南 1开放环境中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的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即: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2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S”型曲线相比多了一个衰亡期。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3相关原理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野生生物资源

10、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2)K/2的应用 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是如此)。,例2 (2009安徽高考)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

11、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据图表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内斗争加剧,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答案 C,对点训练2 (2010南京调研)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和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

12、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的影响,生物因素有_和_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_和_、_和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解析:解答本题的重点是理解环境阻力,其主要包括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加剧、疾病蔓延、捕食者因捕食对象的增多而增多等,从而导致该种群的死亡率升高、出生率降低,最终使种群数量趋向平衡。 答案:(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

13、争 (2)阳光、温度、水分 捕食 竞争 零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考点3 实验面面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分装:分别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1、2、3号试管中,接种:分别将等量酵母菌接种到3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培养与取样计数: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

14、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应用指南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表格如下:,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

15、释。 6计算1mL菌液的数量。,例3 (2009广东高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惟一因素 解析 营养条件变化,pH值和温度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 D,对点训练3 (2009江苏高考)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