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3163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左传,关 于 文 言 文,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文言实词,18个 之、乎、者、也、而、与、于、则、焉、为、以、何、因、乃、且、其、所、若,文言虚词,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文言句式,文学常识,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27年(前453年)。记述战争是左传的重要内容,也善于刻画人物,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约一千四百人左右。,读,读准字音 读断句读 读出大意 读至成诵,使杞(q )子、逢( png )孙戍之,夫(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

2、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秦军氾( )南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字词读音,wi,f,gng,yu,f,fn,zhu,zh,qu,文章所述何事? 涉及哪些人物?,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师。烛之武巧妙的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几个主要人物,烛之武佚之狐郑伯 晋文公,晋国和秦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

3、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秦晋围郑背景,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4、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氾南,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结 构,秦晋围郑,结 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结 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结 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结 构,秦晋围郑,“晋侯、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5、阐明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临危受命,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说退秦师,请说出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理由,秦,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晋,郑,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晋,郑,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晋,郑,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亡郑,无利,有小害,存郑,无害,有小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结 构,请评价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艺术,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围绕这句话分组讨论,串析烛之武的劝说语句,探讨其深刻的底蕴。说辩内容:,无利可图 削其戒心 亡郑利晋

7、予其防心 亡郑利秦 使其动心 赐晋无利 激其恨心 阙秦利晋 劝其死心,说辩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的完成了游说的使命。,晋师撤离,请评价晋公的三个理由,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 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

8、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一个机智善辩、不卑不亢的辩士,烛之武人物分析,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一、志士,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

9、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三、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 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

10、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写作特色,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

11、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1.伏笔与照应,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

12、,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3.详略得当,通假字,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通假字,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已矣,共供,说悦,知智,厌餍,古今异义,贰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子 以烦执事 以

13、为东道主 越国以鄙远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亦去之,古/今,古今异义,贰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子 以烦执事 以为东道主 越国以鄙远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亦去之,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儿子,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当作边邑/粗鄙、低下,出使的人/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离开/与“来”相对的动作,古/今,用作动词,且贰于楚,秦伯说,与郑人盟,邻之厚,君之薄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用作动词,且贰于楚,(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秦伯说,与郑人盟,邻之厚,君之薄也,(数词作动词,对有贰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形容

14、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削弱、变得弱小),(名词作动词,结盟),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使动用法,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阙秦以利晋,词类活用,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词类活用,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东:向东边,夜:在晚上,当晚,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赐:恩惠、好处,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形容词名

15、词,臣之壮也(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虚词,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1而,虚词,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1而,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虚词,2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虚词,2以,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把,介词,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虚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虚词,3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哪里,疑问代词,在哪里,代词,之,兼词,于此,特殊句式,省略句,(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特殊句式,省略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