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463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课件 苏教版必修5(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逍 遥 游,庄子,名人轶事,有一位老人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他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

2、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周,战国,宋国蒙,道家学派,“老庄”,清静无为,思想家、文学家,说作者,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后学者。,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他对这样的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

3、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寻背景,寻背景,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 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品题目,待,“待”者,恃也。 有所待指依赖某些观念或事物,没有完全

4、摆脱束缚。,讨论(16段),归纳第1-6段,总结:世间万物存在着“小大之辩”,但都是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1-3:“大”的鹏鸟有所待,4-5: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小”的蜩、学鸠、朝菌、蟪蛄 不仅不及“大”的鹏、冥灵、大椿、彭祖,而且都是有所待的,6:引“汤之问棘”的话对前文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注意,作者的“小大之辩”和“小不及大”,并不是对“大”的肯定。 “小”和“大”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间质的差别。不论大小,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作者以上写的都是自然界的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第7段:作者提及

5、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以世俗之见自视 以出类拔萃自居 (蜩、学鸠、斥鴳),宋荣子 列 子,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未达逍遥之境,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无己: 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无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无名: 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6、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全文鉴赏要点:,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学鸠赋予人的性情)等多种修辞手法。,主旨 逍遥游,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境界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肯定也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7、!,1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描述鲲鹏的形象(夸张)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返回,2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返回,3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返回,4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有所待。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8、,杯水只能负载草芥 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返回,5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

9、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返回,6明确;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返回,7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它们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就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是一样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此后第6段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重言),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