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458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孔子,名_,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世;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走近孔子,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克已复礼。颜渊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2、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俟,音 莫,音 甫,音 哂,音 相,音 铿,音 沂,音 喟,音 雩,音 冠,音,s,m,f,shn,xing,kng,y,ku,y,gun,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把握文意 划分层次,我们来表演!,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

3、六十”的小国,“可使足 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研讨,弟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爽快自信,冉有:,可使足民,-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从容洒脱,卓尔不群,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哂之 冉有: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 洒脱(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 与之,3、结合

4、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孔子问志,谦虚温和、循循善诱、温柔敦厚,师长风范,思考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

5、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 之。”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 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 好一个国家。 而儒家的政治理想是“礼治”,既 以礼治国。曾描绘的师生一起出外郊 游的快乐情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 治”社会的缩影,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为什么“哂”由?“与”点?,侍坐,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四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冉有:,可使足民。,-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从容稳健,机敏好学。,释“哂”由“与”点之因。,(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 1、

6、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唯利是图(成语) 5、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寻找规律和方法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质疑,解决疑难词义,(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乎”的用法: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如”的用法

7、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代词,你,如果,至于,或者,(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道,指是非准则,方圆,正、才,方形,与,1、吾与点

8、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 遂与外人隔绝 4、失其所与,不知 5、与之璧,使行,赞同,同“欤”句末语气词,给予,授予,结交,亲附,连词,和,(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复习学过的知识语气助词 1、失其所与,不知 2、遂与外人隔绝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同意,与:语气助词,与:结交、亲附,与:和,与:给予,(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

9、词作动词,吹风,孔子的箴言名句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吾与点也,板书设计:,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子路: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主动脉 端章甫,愿为小相,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非诸侯而何焉,哂之(以其言不让),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