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457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兵车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 甫,兵车行,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品读体会诗歌语句的深刻思想内容。 三、理清全诗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全诗的艺术特色。,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

2、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

3、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张()、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

4、希望落空了。,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

5、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天宝十载四月,

6、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写作背景,杜甫于唐玄宗大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 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这

7、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 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张(ji)、京兆尹鲜于忡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 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 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 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在最困难的日

8、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 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 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词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 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 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 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 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 四载(755)岁未(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 名篇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 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 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 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揭露 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 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 主义的广阔道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

10、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

11、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 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解题,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

12、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歌 行,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听读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

13、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自由的朗读诗文,思考全诗可分几层, 概括各层的大意:,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全文抒情基调:,1、送别场面 2、

14、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全文基调:怨 怒,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1、重墨铺染:,课文赏析,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 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2、巧妙构思,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15、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1.体读“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诗 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 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 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 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 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 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 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 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露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 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 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

16、,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 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 何等悲愤!“牵农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 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 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 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 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 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 悲剧,令人触目惊心!,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