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70392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文章

2、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文学常识:2、解释:3、背诵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

3、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

4、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 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

5、,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

6、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探究: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最终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7、)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最终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三、质疑问难1、

8、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合作探究。2、教师小结。四、拓展延伸:欣赏板块夜游醉翁亭(节选)农历八月九日晚,我与修存乘着酒兴,步入琅琊山森林公园的大门。夜静山幽,四无问津处,山道弯弯,茫然不知所从。走进琅琊山,便走进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凭感觉信步前行。古木参天,道旁几无插足之地,任高高低低的墨黑色绵延向远方的山顶。佳木秀而繁阴,初秋的景致是对夏天的继承,古人已道出了此山的特色。满山密密的林木,满山唧唧的虫声。虫声噪杂,象在争奏欢迎的舞曲,身后流淌着大山的旋律。远远近近的虫声交织成一串串秋歌,献给深不可测的林壑与痴心如醉的远方游客。所不同的是,欧阳公沉醉于山水,我们兼醉于古人。行约里许,路左出现一片平

9、坦地,是为野芳园。 又行约数百米,我们来到醉翁泉边。此即欧阳公文中的酿泉。坐在听泉亭下,却未听到泉声,双手捧起泉水洗面,似嗅到泉香酒冽;凝视清澈的泉水沉思,又似看到滁人临溪而渔那古朴的背影。与醉翁亭相依为伴的是醒园。不知是谁想出这别出心裁的名字,一个醒字,奉劝古人,也奉劝今人。实际上,欧阳公醉而非醉,他的醉中有愤世疾俗的道义,有大智若愚的颖悟,远远比古今的贪官污吏和戚戚小人要清醒得多。月光斜照西面的丰山,丰乐亭清晰可见。那是琅琊山的第二名亭,由欧阳修任滁州州府的第二年建亭并作记,那是一代文豪从政时率民引泉、为民造福的见证。世有欧阳修然后才会有醉翁亭,文因亭美,亭因人名,时光可移而文不可灭。临山

10、筑亭者数不胜数,而此亭独享誉千年,何也?因欧阳公人品,文品与官品而然。从政而精心于民,为文而留芳百世,生而为人师,逝而启后贤。如此人生,怎不令庸碌无为无济于世者相形见绌?怎不令以不义之财饱己私囊者愧活于人间?1、我们仅仅被醉翁亭的美景迷醉了吗?2、这是写景散文吗?3、文中几处印证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4、欧阳修到底是“醉”还是“醒”?5、你对欧阳修的人品有没有新的认识?明确:1、除了美景还“兼醉于古人”2、情景交融,写景和议论相结合,赞美了欧阳修“从政而精心于民,为文而留芳百世,生而为人师,逝而启后贤”的美德。3、树木、虫鸟、清泉、冽酒、秋景4、各抒己见5、各抒己见五、课堂总结1、学生谈收获。2、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谈谈与民同乐。七、板书设计: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醉情:与民同乐八、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